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对我国肉羊种业发展建议和对策分析

对我国肉羊种业发展建议和对策分析

1加强品种资源利用和管理
1.1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并重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
有很多优秀地方品种,近年来,引进了很多品种,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盲目地与引入品种杂交改良,有些地方优秀品种面临数量锐减,甚至消失的危险,一味地杂交乱配将会导致优秀独特种质资源丢失,因此,应加强地方品种保护,特别是性能独特的品种更应加大保护力度,在杂交利用时应权衡利弊,不要盲目杂交改良,树立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
1.2本品种选育和引入品种相结合
   本品种选育是维持品种规模、提升品种性能的必要工作,有些地方品种是经过长期选择和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如果不进行选育,品种特性将会减弱,因此需要不断提纯、优化,加强选择。虽然一些地方品种肉用性能较差,但有其优点,在对待引入品种时,要树立本品种选育和保护在先、引入品种要适当、选育和引入相结合的观念。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了大量肉用品种,但引入后没有长期规划和有效指导,引入的品种大多是与本地品种杂交,而且缺乏有效指导和统一标准,没有利用地方品种与引入品种相结合培育出新品种,当引入品种数量减少和性能下降时,再次花重金购买引入,陷入引入—杂交—衰退—再次引入的怪圈。
1.3坚持和完善品种登记制度
    品种登记制度是品种形成、维持和提高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品种登记制度,品种问题将无从谈起,品种登记制度与品种鉴定、性能测定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没有品种登记制度,品种鉴定和性能测定将失去意义。从种质资源角度讲,品种登记制度是维持种质资源多样性以及保护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地方品种的重要保障;从品种利用方面讲,品种登记制度是本品种选育提高的基础条件;从种质创新领域讲,品种登记制度是新品种培育形成的关键环节。新品种的培育和形成需要进行鉴定和性能测定,同时,新品种的展示和拍卖制度是品种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坚持完善和加强管理品种登记、品种鉴定、性能测定等制度,正确引导品种展示和拍卖制度,使其成为品种利用、品种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2加强新品种培育工作
2.1育种投入——建立多层次长效育种投入机制
    应重视种业工作,从投入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建立注重基础、稳定支持、择优资助的长效投入机制,如设立种业专项。由于动物育种不同于作物育种,作物可以选择不同地方进行栽培,每年可以进行多个周期,但动物的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很难改变,因此动物生产特点决定了育种周期长、转化慢,这也限制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育种工作,因此,需要从投入上加大资助强度。
2.2.2育种规划——制定长远育种规划,因地制宜分类育种
    从长远角度看,应培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系)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不可能像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那样培育一个全国性的品种。因此,应根据不同品种对生态经济条件的要求,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将生态经济条件、市场需要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有机结合起来,培育适合各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不同的肉羊新品种,根据我国原有养羊生产体系的区域性特点,牧区应培育肉毛兼用品种,达到肉好毛优、适应性强的肉羊品种;农区应培育肉用多胎品种,以满足平原、山区和丘陵等生态条件下对肉羊生产的需要。
2.3育种管理——强化监督,弹性管理,联合育种
    目前,育种工作多以项目形式按照立项、检查、结题验收、鉴定等程序进行管理,由于育种工作周期长,在新品种培育初期几乎没有效益,而科研项目的周期一般在3~5年,育种周期往往要长于科研项目周期,这就造成了工作刚刚起步或者正在进行中,就要忙于结题验收,进而造成实际工作与管理错位,为了应付项目管理只能拼凑甚至编造项目验收报告。因此,建议改变育种项目管理,实行弹性管理。此外,育种主体多是一个单位或者两三个单位,由于同区域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相近,育种目标也类似,因此建议在同区域组建大团队进行联合育种,在国内不同区域形成几个联合育种队伍,形成育种—示范—推广体系。
2.4育种技术——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现代分子育种为辅,加快形成育种关键技术体系
2.4.1我国肉羊品种培育的技术原则
    确定国外肉羊品种的肉用品质和生长速度与我国地方良种适应性好、繁殖力高、羊肉风味好等优秀性状为育种目标。选择优秀亲本,尽可能达到有效基因的最优配置,保证新品种遗传基础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因地制宜,选择杂交育种路线——简单杂交 (二元级进) 或复杂杂交 (三个以上亲本) ,以利于新品种种质基础结构的优化重组。运用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如 JIVET、MOEF、BLUP、MAS 等) 相结合,加快培育适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肉羊新品种。
2.4.2我国肉羊新品种培育亲本的选择
    适于做培育肉用绵羊品种的父本有无角陶赛特、夏洛莱、萨福克、德克塞尔、德国美利奴、边区莱斯特、滩羊、多浪羊等;适于做培育肉用绵羊品种的母本有东弗里生、罗姆尼、小尾寒羊、湖羊、乌珠穆沁羊、国内培育的细毛羊品种、阿勒泰羊等。适于做培育肉用山羊品种的父本有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适于做培育肉用山羊品种的母本有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成都麻羊等。
2.4.3育种模式选择
①以简单二元级进杂交,以父本级进至二代以上,选择理想型,或简单二元杂交,正反交至三代以上,选择理想型;

②三元以上复杂育成杂交,一般轮回三代至四代选择理想型,也可在二代选择理想型;

③采用四元杂交,先进行二元杂交,然后用其F1代相互杂交,再在F2代中选择理想型;或采用F1代与另一父本分别交叉杂交,所产F2代杂交后,在F3代中选择理想型后代。
2.4.4育种目标的确定
    育种目标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目前,肉羊育种目标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繁殖和肉用性能能否兼顾的问题,在有效利用地方品种和吸收国外优秀资源的同时,如何解决国外品种繁殖性能差的问题是育种者需要考虑的方面。在确定育种指标时,除了生长速度和产肉率等外,是否可以考虑将年产肉量、年产羔率等作为育种指标,这样将更有利于向肉用和繁殖性能兼顾方向发展。此外,肉用性能选择时,除了通过屠宰来测定外,大腿围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和间接的肉用体型选择指标。
2.4.5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选种效率和新品种培育速度
    传统杂交育种选种速度慢,繁殖周期长,群体规模扩大慢,品种形成时间长。随着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繁殖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一些现代辅助选种技术和胚胎工程为主的繁殖生物技术。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显著提高特定性状选择的准确性,缩短选种世代间隔,提高选种准确性和效率;以胚胎工程为平台的高新生物技术可大大提高优秀母羊个体繁殖速度和利用效率。因此应建立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繁育关键技术体系,并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到育种实践中,将大大提高肉羊选种效率和优秀种羊利用效率,加快核心群扩繁速度。如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河北农业大学自“十一五”以来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到了肉羊新品种培育中,初步获得了显著效果。以国内高繁殖率的小尾寒羊地方品种为母本与国外引进的杜泊肉用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将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基因 (BMPR-IB) 作为多胎标记基因,以杜寒二代公羊与杜寒一代母羊为横交模式,对横交后代利用多胎基因标记选种、选配,以超数排卵-胚胎移植 (MOET) 、幼羔体外胚胎移(JIVET) 技术作为扩繁手段进行扩繁,目标是培育形成适合农区地域特点的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兼顾的独特的肉用绵羊新品种。
    肉羊品种一直是影响增产增效、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肉羊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虽然相对薄弱,但不可或缺,肉羊生产是广大农牧区,特别是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羊肉不仅是广大穆斯林民族的必备膳食,也是调节广大汉民膳食结构的重要产品。加快推进我国肉羊种业科技创新,促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将为调节人们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 江西动监所督导肉牛屠宰检疫工作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