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陈永顺 王文庶 昌宁县畜牧工作站
为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 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应如何与时俱进地发挥技术推广、 引导示范、 信息服务等作用,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畜牧科技培训、 推广工作的经验, 认真分析了全县畜牧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并就进一步开展好畜牧科技培训提出了相应建议。昌宁县畜牧科技培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就业、 创业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 “实际、 实用、 实效” 的原则, 实行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 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 就近就地转移培训与异地转移培训相结合、 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2010—2013 年认真组织畜牧科技培训 714 期 41 000人次, 发放项目建设宣传材料、 培训材料 50 000 余份。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昌宁县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昌宁县畜牧科技培训现状
1. 1培训机构情况
昌宁县畜牧工作站有高级畜牧师 2 人, 高级兽医师 1人, 畜牧师 1 人, 兽医师 4 人, 助理畜牧兽医师 2 人。多年来承担着昌宁县畜牧科技培训工作, 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摸索出的培训经验, 对畜牧产业的种养技术、 疫病防治、 肉食品检疫检验等方面的教学, 并能结合地方实际编写教材, 为全县畜牧科技培训提供了支撑作用。全县共设有 13 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在岗在编199 人。有副高级(农艺、 畜牧、 兽医)职称 8 人, 畜牧(农艺、兽医)师职称 102 人, 助理(农艺、 畜牧、 兽医)职称 61 人, 技术员(农艺、 畜牧、 兽医)19 人, 其他 9 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发扬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坚定信念、 平凡坚守, 热情服务、 创新进取的精神, 弘扬了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队伍形象, 为畜牧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1.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畜禽品种改良、 饲养管理、 疫病防治技术;牧草种植、 管理、 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青贮、 氨化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知识培训;畜禽标准化、 规模化养殖技术;肉羊高床圈养技术等。
1. 3培训形式
依托实施奶水牛、 肉牛良种补贴项目、 林草协作示范点建设项目、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 中央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蔗畜结合联户示范项目、 牧草良种补贴项目、 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 举办冻精改良技术及牛发情鉴定技术培训、 秸秆青贮氨化饲料的调制及肉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培训、 牧草种植、 中耕管理利用技术培训、 肉羊高床圈养舍饲综合技术培训、 棚圈、 青贮窖建设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 坚持课堂培训和现场示范培训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 主导产业确定、 基本学员选择、 培训课程设置以及培训时间安排、方式方法等都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行政命令、 一厢情愿、 脱离实际。坚持培训、 指导、 服务三位一体, 开展手把手、 面对面、 现场讲解、示范、 操作、 解答等形式多样的培训, 努力增强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大众化的语言, 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事求是, 算账准确, 理论深入浅出, 使听者心服口服。培训教师身体力行、 现场示范, 现身说法, 不怕脏累苦, 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归纳总结, 使听者易记易学。因人施教, 提高培训质量。
1. 4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通过加大新品种、 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 应用新品种、 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对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了技术人员自身素质, 通过担负培训工作也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基础理论知识和对新技术、 新生产形势的掌握能力, 逐步提高整个系统的业务水平;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技术指导水平;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经营管理水平、 文化素质。培养了畜牧技术员队伍和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是增强了畜牧科技人员为 “三农” 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也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成为新一代的主力军, 成为留得住、 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2畜牧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畜牧科技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 尽管取得初步成效,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2. 1如何提高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牧民的培训意识不到位, 缺乏培训动机, 主动性不高。受居住环境、 接受信息、 思想观念等影响, 很多农牧民仍然比较保守, 安于现状, 怕担风险, 有些农牧民认为培训费时费工, 影响收入, 其成本效益远没有其他投入来得直接, 不愿意参加培训。
2. 2农牧民培训管理有实际困难
农牧民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 流动性大、 年龄大小不一、 受教育层次不齐、 教育时间不定、 约束力不强等特点, 这使农牧民教育培训难以管理, 决定了农牧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 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 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2. 3培训资金缺乏, 培训规模偏小
对于农牧民的培训往往是依托实施各种畜牧项目资金,培训资金缺乏整合, 培训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培训规模偏小, 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举办农牧民培训, 但没有制度化、 系统化, 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 部门间沟通少, 配合力差, 大部分局限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最基层培训, 而涉及到第二、 三产业方面的技术、 技能培训, 由于受技术、 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 没有给农牧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2. 4培训形式单一
现有培训缺乏培训前切实有效的调查,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主观性, 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培训内容过于笼统, 培训的形式依然停留在课堂讲解的形式, 理论性过强, 不能解决农牧民实际生产、 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生产的实际需要。
3开展畜牧科技培训的建议
3. 1强化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要以 “改革” 为契机, 科学界定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建立健全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 切实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加强;二是认真实施农业部《乡镇畜牧兽医站设施建设》 和《县级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建设》 等项目, 为技术推广机构增添必要的专业设施设备, 改善服务条件, 增强服务功能。三是在科技人员工资待遇、 职称评定、 晋职评优、 奖金分配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充分调动畜牧科技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保持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
3. 2围绕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队伍自身能力建设是做好技术推广、 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首先, 要抓好现有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 对现有人员通过短期培训、 在职教育、 脱产学习等多种方法, 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和提升专业水平。其次, 要大力营造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健全和完善选拔、 培养、 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项目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 3建立畜牧科技培训长效机制
县级畜牧科技培训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 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实效。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需要, 结合畜禽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培训机制, 适时开展培训, 促进畜牧业一条龙的市场化运作,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乡(镇)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利用集市、 会议、 民族节日等契机, 采取送科技进村、 技术服务到家、 定期培训等方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要根据农民吸纳应用科技能力培养为目标, 逐渐转变养殖户被动接受的传统培训模式。以各种形式, 各有侧重地进行培训, 还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县级畜牧科技专家为养殖户授课, 提高乡(镇)畜牧科技培训质量,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3.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畜牧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一要保障科技人员研究新技术、 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的研究经费, 提高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二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科技培训工作, 保持对畜牧科技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重点产业和重点技术设立专项推广资金及新技术应用奖励基金, 为畜牧业重点产业发展、 重点科技普及提供保障。三要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依靠项目加大科技设备投资力度,使昌宁县畜牧科技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3.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 以提高养殖小区、 养殖大户、 科技示范户等技术接受能力为抓手。以实施好特色畜牧业发展、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 3 个科技专项为重点, 紧紧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筛选出一批增产、 高效、 生态、 安全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范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 畜禽品种改良技术、 动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 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认真研究规模养殖场(户)、 养殖小区 、 “公司 + 农户 ” 、“协会 + 农户 ” 、 “合作社 + 农户” 等不同生产组织形式, 提高各种养殖方式的标准化程度, 降低畜禽养殖的市场风险, 逐步实现从粗放养殖向集约化、 规模化、 标准化方式转变。
上一篇: 围绕着群众云南动物防疫工作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