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叶敬礼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农业委员会
目前母猪生产已进入微利阶段。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猪粮比价持续走低,猪的盈利不能指望猪价的上涨,只能靠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和降低成本来实现, 而母猪的繁殖力决定着猪场的生产效率, 是猪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所以应特别重视提高母猪的繁殖力 目前,在养猪生产中,母猪产仔数少、繁殖力下降成为困扰养殖户的难题, 为了提高商品猪出栏量, 不得不增加可繁母猪的饲养量这样势必导致养猪场的饲养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减少, 在生产中, 要仔细分析造成母猪产仔少的原因,针对猪场实际情况,加以防范。1
1 配种阶段
1.1配种员的配种水平的影响
配种员是母猪配种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高的配种员,由于经验丰富,鉴定母猪发情、输精等工作做得很好, 所以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均较高。 因此,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除与品种、公猪等有一定的关系外,还与配种员有很大的关系。 配种员有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对每一次繁殖成绩不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1.2子宫炎症的影响
母猪虽然表现发情,但不排卵,排浓腥物,这时初诊为患有子宫炎症,配种时会出现发情紊乱现象。 所以会导致配种的失败。
1.3运动量小,能量因素的影响猪圈面积小, 没有充足的运动场地,吃饱了就躺卧。 由于运动量小,促使脂肪沉积,造成体制过度疏松,性欲下降,发情失常。引起子宫周围沉积过多的脂肪,引起子宫壁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影响母猪受孕。
1.4温度的影响7、8 月 份 平 均 每 日 最 高 气 温 约33℃,有时高达 35℃以上。猪场没有遮阴设施, 严重超出母猪适宜温度范围(16~22℃),温度过高母猪易引起热应激反应;公猪室温过高或者过低,使公猪精子活力下降,精液量减少,质量降低。
1.5配种时间不当
目前大部分规模猪场引入的瘦肉型猪种,性成熟时间一般为 6~8 月龄,而且母猪表现在发情后 24~48 h 排卵,错过这一时段受精率降低。
1.6精液保存不当
1.6.1用于采集精液的保温杯没有严格消毒,细菌影响了精子的活力。
1.6.2常温保存时间过长,精子受微生物侵入并在其中繁殖, 到孩子精子活力降低。
1.6.3运输不当,在运输过程中与其他物品相撞影响精液的质量。
1.7环境影响
畜舍隔热效果不佳、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温差过大、饲养密度太高、相邻猪场距离过近、疾病预防不足、劳力不足、饲养管理不当、遗传缺陷、营养障碍等。
1.8初配困难后备母猪初次配种时,发情期短,发情症状不明显,不习惯公猪爬跨。特别是引入品种及其杂种初配反应更明显, 所以这也是造成配种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1.9生殖器官疾病及内分泌因素
1.9.1生殖器官幼稚和畸形:营养性因素、 对外界环境刺激不敏感或者生殖腺体的因素引起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减少或者停止分泌以及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称为幼稚病或者生殖器官发育畸形 表现为没有繁殖力,但可能有正常的发情周期和发情表现, 能正常交配但不受胎。
1.9.2内分泌机能紊乱:内源性促卵泡素的产生和释放受抑制, 大量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发情周期的卵泡期受到应激、 日照时间的变化等, 都会引起母猪的内分泌机能紊乱,表现为不发情、发情延迟或流产。
1.9.3卵巢机能障碍: 卵巢机能减退、发育不全、萎缩或硬化、卵巢上形成持久黄体或卵巢囊肿等因素易造成卵巢机能障碍,表现为母猪不排卵、不发情。1.9.4卵巢囊肿: 雌激素分泌不足,或停止分泌, 不能对下丘脑形成负反馈调节促使下丘脑持续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从而使垂体持续分泌促卵泡素 (FSH), 而促黄体素(LH)分泌较少,不能形成 LH 峰值,就不能使卵巢排卵。若卵泡持续生长,卵巢卵泡上皮细胞变性、增生,使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会导致卵泡囊肿该类母猪多肥壮 性欲亢进,频繁发情,外阴充血、肿胀,常流出大量透明粘液性分泌物,但屡配不孕。直肠检查触摸卵巢,体积增大,有大的囊肿卵泡 按压无疼痛反应,质硬。 猪的卵巢囊肿主要是形成黄体囊肿, 是由未排卵的卵泡壁上皮细胞黄体化而形成,所以又称黄体化囊肿。另外还有多泡性小型囊肿、单泡性囊肿。
1.9.5持久黄体:周期黄体或妊娠黄体存在卵巢内使卵泡不能正常发育,致使母猪不发情成年母猪多表现为周期停止而不发情, 有的发情但率配不孕。 母猪外阴皱缩,阴道粘膜苍白,也没有分泌物流出。直肠检查,卵巢正常的比稍大而硬实, 调查病因多因子宫炎、 子宫蓄脓或子宫胎儿干尸化所致。
1.9.6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疾病因素:猪细小病毒、非典型猪瘟、乙型脑炎、 布鲁氏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链球菌、弓形体、钩端螺旋体病等许多疾病防控不到位或防控的措施不强易造成许多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
2妊娠阶段母猪流产或死胎的原因
2.1非传染性因素
2.1.1遗传因素:中小型猪场在引种上不注重种猪系谱,或小群自繁自养,在配种较易造成近亲繁殖。 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可引起流产、 产怪胎、死胎,导致妊娠期延长,使月胎儿在子宫内因拥挤扯断脐带而死亡。
2.1.2配种年龄因素:高产瘦肉型种母猪的配种时间应为 7~8 月龄, 体重110~120 kg, 第二或第三次发情期为宜。 过早配种时由于母猪自身发育未成熟,导致受胎率低,易引起流产、难产、死胎多,并且母猪体能损耗大,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及使用年限。
2.1.3老龄因素:一般在 3~6 胎次无论是产仔数、仔猪初生重、均匀度、生产性能,还是泌乳性能,母猪潜能都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以后随着胎次的增加,各种性能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卵子过于衰老,虽可勉强受精,但胚胎发育不良形成木乃伊胎。 老龄时随着各种机能下降,供给胎儿的钙、磷等矿物质及其它营养因子的量减少, 造成胎儿营养失衡,易引起死胎。
2.1.4生产期过长因素:科学合理地供给母猪日粮, 可使其在产期保持良好的体况。 供给过量的或者不足量的蛋白质,单纯提高能量含量,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都可能影响母猪的体况。母猪因过肥、过瘦,以及缺钙、老龄、配种过早等因素, 均可导致胎儿排出缓慢,造成胎盘中氧的供应中断,引起胎儿窒息和不可逆的脑损伤。 产程间隔50 min 以上,排出的常为死胎。过肥母猪的子宫周围沉积的脂肪较多, 压迫子宫,造成供血不足等,易导致流产。
2.1.5饲喂量的因素:母猪在应激条件下,会在行为、代谢和分泌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 母猪首先采取的适应性调整是减少采食量, 如果提供他的营养成分不变, 采食量的降低会影响母猪的体况,导致集体抵抗力下降,供给胎儿的营养不足, 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若应激条件持续 3 d 以上,易造成妊娠母猪流产,产弱胎、死胎等。
2.1.6饲养管理因素:中小型猪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只流于配种关、 哺乳关,饲喂的日粮过于单纯;对于高产瘦肉型母猪的管理也只按地方品种或良杂型饲养法, 一般只在哺乳期和产期10 d 左右加上精料, 其它时间只喂杂料,并且混合比例不合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蓄积中毒; 高热量日粮如玉米、高粱、小麦、甘薯干等,若超量使用易引起母猪长期便秘或肥胖及子宫内温度升高, 从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这种降低成本的饲养方式,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和生产性能潜力发挥,以及减少其使用年限, 综合效益差。 另外,对母猪的驱虫保健、圈舍地面结构和空间合理使用及周围的环境卫生等不够重视, 这些与流产或产死胎关系密切。比如母猪可因长期饲养在阴冷、超市的环境中而造成流产。
2.1.7营养缺乏因素:在母猪繁殖性
能对营养的需求方面, 强调较多的是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尤其是钙、镁、铬、碘、VA、VB、VE,母猪对其要求是一定的, 随意增减都易导致繁殖性障碍。 由于饲料数量不足和饲料营养价值不全,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E、钙、镁的缺乏,是胎儿营养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或因突然改变饲料配方,使妊娠母猪一时不适应而引起流产的现象在生产中时有发生。 现在许多猪场都意识到了在母猪饲料中添加预混料和添加剂的重要性, 但还有个别猪场使用小饲料厂生产的全阶段预混料, 殊不知母猪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不尽相同, 使用小猪料喂大猪都是不合适的, 正确地是应该正确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母猪专用饲料, 这样不仅可以补充母猪和胎儿营养, 而且还能有效地预防流产、死胎饿发生。
2.1.8应激因素: 母猪可因跌摔、碰撞、挤压、踢跳、边打、惊吓等,使子宫及胎儿受到冲击震动造成流产。 特别是热应激对母猪影响较大, 在热环境中,母猪采食量降低,呼吸加快,在泌乳期失重较多,泌乳量下降,内分泌、新陈代谢异常。 由于高温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会造成胎儿供血不足和营养不足, 这对正常怀孕期母猪的胎儿损害加大,死胎率增加。在夏季分娩的母猪妊娠期和生产时间一般都会延长,可能使母猪呼吸加快,消耗太多能量,以至分娩无力,产程延长,引起死胎;同时,在母猪适应应激的过程中,易感继发呼吸道及产道疾病, 引起母猪发烧,食欲差,使母猪的全身机能衰退,若使用激素类药物或毒性强的抗生素易引起流产或死胎。
2.1.9医源性因素:给怀孕母猪实施治疗时保定不当或使用了促子宫收缩的药物,如大剂量的的地塞米松、新斯的明、麦角新碱等。
2.1.10习惯性流产及生殖道疾病性
流产: 习惯性流产因母猪前一胎流产后对子宫处理不彻底, 引起内分泌机能紊乱等所致;患有局限性子宫炎、阴道炎都可使胎儿发育发生障碍而引起流产;妊娠激素失调,主要是孕酮分泌不足和雌激素过多而引起流产。
2.2传染性流产
2.2.1传染病性流产:有些传染病可引起流产,如猪瘟、细小病毒、乙型脑炎、伪狂犬病、衣原体病、支原体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链球菌病、流感等
2.2.2寄生虫病性流产:如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鞭虫病、血吸虫病等。
3初生仔猪阶段
3.1初生死亡
大部分为分娩异常或遗传因素所造成。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产出后,脐带可以随着仔猪的活动伸长到一定范围,几分钟后脐带自然断裂。 有时,仔猪出生时脐带缠绕仔猪颈部, 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 也有时因仔猪在产道内过早呼吸,缺氧而死。 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和猪细小病毒病,也是造成初生仔猪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
3.2仔猪能量代谢失常死亡
3.2.1低血糖: 仔猪生后 24~48 h 表现正常,以后发生颤抖,萎靡,停止吸乳,如遇惊动时,发出微弱的尖叫声,继而转入昏迷,24~36 h 死亡。
3.2.2血液中的高浓度乳酸:初生仔猪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为 3.2~4.0 mg/L,在猪死胎的血液中可高达 159 mg。
3.2.3内分泌的因素:由于寒冷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大量释放胰岛素,干扰了体液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可能造成仔猪死亡。
3.3仔猪下痢
3.3.1乳汁不正常:奶水不足或品质
差。由于奶水不足,仔猪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从而到处寻找其它东西充饥,造成下痢。 乳汁过浓,脂肪含量高,仔猪食后不易消化,引起仔猪下痢。这多是因为母猪饲料过浓, 或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所致。乳质突变。当猪饲料突然改变时,会造成乳质质量的变化,大部分仔猪下痢。
3.3.2贫血下痢:母猪乳汁中缺乏铁
质等微量元素, 常会造成仔猪的食欲减退,生长停滞,出现异食癖。 被毛蓬乱, 皮肤和黏膜苍白, 严重时下痢死亡。
3.3.3
天气骤变或猪舍潮湿:天阴凉或雨后, 由于仔猪受寒, 常常发生下痢。 圈舍潮湿,不换垫草,环境卫生不良,也是造成下痢的重要原因之一。
3.3.4猪场内有传染性下痢的病史:
忽略了必要的消毒措施, 使致病性大肠杆菌长久存在于猪舍内, 如遇条件变化,随即侵袭仔猪,造成黄莉、白痢等细菌性下痢。
3.3.5 补料不适: 补料不适也会造成仔猪下痢,一般多见于15~20日龄仔猪,但病程短,恢复快,对仔猪影响不大。
3.4其它传染病
仔猪猪瘟、 猪伪狂犬病和猪蓝耳病等传染病均可使仔猪大量死亡。
上一篇: 中药鬼针草预防母猪难产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 宝应县养猪业现状与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