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高职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陈翠玲 陈晓华 宋林 张慧 王东
黑龙江职业学院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工作岗位要求;适应社会、 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从而获得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职业实践, 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能在生产、 服务或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上直接地应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的课程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课程设置
1. 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养殖、 饲料原料加工、 饲料产品生产与饲料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多个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为从事猪、 禽、 牛羊等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指示课程有动物解剖生理、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 应用化学等课程;后续课程有猪生产技术、 牛羊生产技术、 家禽生产技术、 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等课程。本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 3教学目标
    根据饲料加工利用典型工作任务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设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 3. 1知识目标
    了解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营养物质的功能、 消化利用特点;熟知饲养标准的概念及内容;掌握配方设计的原则要求。
1. 3. 2能力目标
    会选购各种饲料原料;会加工处理饲料原料;能够对饲料质量进行分析检测;能初步掌握饲料配方设计方法;会应用饲料产品。
1. 3. 3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团结协作的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2课程设计思路
2. 1课程开发思路
    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基于动物养殖与饲料加工等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开发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具体开发的思路是:首先, 对畜禽养殖与饲料产品生产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其次, 确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产生若干行动领域;最后, 将行动领域转换形成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饲料加工与利用。行动领域是饲料产品生产应用, 开发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
2. 2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2.2. 1学习情境设计
    将饲料产品生产应用的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 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饲料产品生产应用过程主要包括饲料原料选择、 原料采购、 原料分析质量检测、 原料加工处理、 饲料产品生产等 6 个基本环节, 经整合后,转换为 4 个学习情境, 即饲料原料选购、 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 饲料原料加工处理、 饲料产品生产与应用。
2.2. 2教学内容选取
①根据饲料产品生产应用工作过程的要求, 分析归纳过程性知识和技能, 整合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饲料分析质量检测、 配合饲料生产工艺、 饲料生产与加工等多门课程。同时又将饲料原料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等国家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中。②将职业标准融入学习内容。与本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饲料检验化验员、 饲料营销员、 畜禽饲养工、饲料制粒工、 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等。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既有益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又有利于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③引进先进的养殖与饲料加工技术。在课程内容选取上, 将饲料自动化生产流程、 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饲料资源开发应用、 养殖设施自动化系统应用以及配方软件的使用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引入教学内容, 使课程内容保持动态变化的过程。
2.2. 3突出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饲料加工利用工作岗位的需求, 开设 20 个技能训练项目, 其中单项技能训练通过课内实训和集中实习完成, 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 分别在第四学期利用 4 ~ 8 周的生产实习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来完成, 充分体现畜牧兽医专业 “两段实践、 双元育人” 的人才培养模式。
2. 2. 4课程结构框架
本课程设计 4 个情境、 16 个项目, 52 个学习任务, 共计 120 个学时, 见表 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3.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特点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学习情境 1 饲料原料选购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学习情境 2 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主要采用 4 阶段教学法;学习情境 3 饲料原料加工处理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情境 4 饲料产品生产与应用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
3. 2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板书、 参考书、 实物观察等传统教学手段外, 还借助多媒体课件、 精品课网站及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3课后提升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后布置作业、 开辟第二课堂、 企业参观实习等手段加以实现。


4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4.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内容广泛, 涉及多门课程知识, 且基础理论抽象化, 技能项目多样化。学生基础知识总体欠佳, 缺乏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应用化学知识。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且焦虑、 心理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自信心、 学习习惯不佳。
4. 2学法指导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 根据工作过程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并采用角色扮演法、 仿真教学法 、竞争激励法、 现场教学法等形象的教学方法, 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外, 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点, 采取的指导方法是:请企业人员到校讲座,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了解本班学生状况(来源、 家庭、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赏识教育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自信心, 改善学习习惯。

 

5教学评价
5.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二种考核方式, 各占总成绩的 50%。注重形成性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能力、 操作能力等。终结性考核通过期末试卷测试完成。
5. 2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 督导评价、 教师互评、 校外专家评价;社会评价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继续学习能力、 就业单位反馈等方面。

上一篇: 高职院校养禽与禽病防治项目课程教材开发的探索

下一篇: 衡阳2014年养殖业工作会顺利召开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