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何光中 刘镜 杨忠诚 杨红文 龚余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贵州省省委于 2010 年启动《贵州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2010—2015 年》 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实施 3 年来, 贵州省肉牛产业体系专家团队通过召开县(市)畜牧主管部门、 养殖加工企业、肉牛养殖合作社、 农户参加的座谈会, 实地调研, 现场指导解决肉牛生产中的问题, 为贵州省肉牛标准化、 规模化养殖场(户)做技术依托等形式, 为贵州省肉牛的良种繁育、饲养管理、 饲料生产、 疫病防控、 牧草种植与利用、 肉牛的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促进了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现将贵州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资源优势及技术需求总结如下。
1贵州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规划部署, 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建设滞后肉牛的品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贵州省肉牛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肉牛良种化程度低, 人工授精、 疾病防控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 , “重引进、轻选育” 现象严重。人们总认为本地黄牛生产性能低, 没有认识到其肉质好、 抗逆性好等优良特性, 几乎把 “良种化” 直接理解为“洋种化” , 弱化了对本地牛种的群体选育工作, 形成“引进—退化—再引进” 的恶性循环。二是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完善, 严重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致使贵州省肉牛改良进展缓慢, 单产水平一直徘徊不前。2012 年, 贵州省出栏牛个体平均产肉量仅 126. 42 kg,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 kg), 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200 kg 以上)。
1.2 饲养管理粗放, 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水平低目前, 贵州省肉牛标准化、 规模化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改变了饲养肉牛的目的, 但商品肉牛的生产还处于概念的建立与认识阶段, 多数养牛者还是延续传统的饲喂方法, 对肉牛品种改良、 饲养管理、 饲料配合、 饲草均衡供应、 快速育肥、 疫病防治等肉牛实用技术普遍缺乏了解和应用不够, 尤其是繁殖牛群饲养管理粗放, 以放牧为主, 很少补饲精料, 即使是在分娩哺育期, 也很少补饲, 导致繁殖肉牛繁殖力低下, 疾病频发。育肥牛生长发育缓慢, 饲养时间延长。受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 肉牛养殖相关研究薄弱,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程度不够紧密, 对肉牛养殖技术的系统研究和配套组装还不够, 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缺乏, 导致科技对肉牛生产的贡献率不足。
1.3 肉牛存栏量和繁殖母牛量剧降, 产业基础受到严重威胁贵州省的牛存栏量从 2005 年的 800 余万头, 下降到2011 年的467. 11 万头按母牛比例45%、 产犊率 60% 计算, 可推算出能繁母牛为 210. 20 万头, 每年仅能繁殖 126. 12 万头犊牛, 按 95% 的存活率进一步计算, 可出栏牛数量为 119. 81 万头, 此数比当年实际出栏数 97. 21 万头高出 22. 60 万头, 反过来说明2011 年贵州省能繁母牛数占存栏数的比例低于45%, 而 2005 年, 贵州省能繁母牛数占存栏量的比例高于 50%, 说明繁殖母牛数量明显减少, 产业基础受到威胁。
1.4 肉牛产业化水平不高, 缺乏具有特色的肉牛或牛肉品牌贵州省肉牛养殖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 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 的肉牛饲养模式。近年来, 规模肉牛育肥场的建设正在增加,但建设的合理性和饲养的科学性还不够, 且育肥规模小, 生产效益不高。由于缺乏规模大、 前景好、 带动力强、 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 使贵州肉牛产业缺乏具有优势特色的肉牛或牛肉品牌。另外, 在有的地区虽然建立了“公司或合作社 + 基地 +农户” 的肉牛合作经济运行模式, 但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 利益分配不合理, 公司看利太高, 伤害了养殖户的利益, 所以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1 肉牛资源丰富, 品种改良基础较好贵州省肉牛资源丰富, 牛的存栏数在全国排名一直都在前 4 名以内, 主要地方品种有关岭黄牛、 威宁黄牛、 黎平黄牛、 思南黄牛、 务川黑牛, 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宝贵资源。贵州省肉牛规模养殖的比例大约为10%, 规模养殖比例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2, 肉牛出栏率大约为 19%, 每头出栏牛产肉量约为 120 kg,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贵州省肉牛资源丰富, 但生产水平很低, 发展空间大。为了适应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 贵州省逐步引进西门塔尔、 安格斯、 利木赞等优良肉牛品种, 开展肉牛的品种改良工作, 优化牛群结构, 提高牛的生产性能, 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牛肉品质和产肉量。近年, 贵州省引进先进的精液分装、 质量监控设备, 成立冻精站, 毕节、 遵义市、 铜仁、 黔西南等地配有液氮站, 全省已建有 2 000 多个肉牛改良点,培养了一批肉牛改良技术骨干,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肉牛良繁体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广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培养了一支黄牛改良技术队伍, 建立了关岭黄牛核心保护群, 为贵州省肉牛的品种改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2 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及工业副产品
1) 贵 州 境 内 饲 草 资 源 丰 富。 天 然 草 地598 万 hm2, 理论载畜量约611 万个牛单位, 可为草食家畜提供充足的饲草来源, 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但贵州家畜分布与草地分布不一致。成片草地多分布于人口稀少、 远离村寨、 交通不便的地方, 因而形成有草无畜或少畜的现象, 在一些农业人口密集、 家畜密度大、 垦殖指数较高的农区, 则形成畜多、 草少、 缺草的现象。贵州远离村寨的成片草地大部分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 而近村寨的草地已过度放牧, 逐渐退化。
2) 贵州省是一个酒类生产大省, 其副产品—酒糟的产量也相当高。酒糟富含蛋白质、 脂肪、 粗纤维及维生素, 并含有畜禽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 色鲜味香, 适口性好, 能促进消化, 是理想的低成本优质的畜禽饲料资源。但在酿酒过程中,需要添加稻壳等疏松物质以提高出酒率, 同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发酵成醇被蒸馏出来, 导致酒糟中无氮浸出物相应降低, 粗纤维含量大幅增加, 降低了酒糟的营养价值, 直接饲喂畜禽容易引起便秘、 流产、 死胎等不良后果。建议对不同产地的酒糟营养价值进行评定, 深层开发利用酒糟资源, 提高其饲喂效价, 缓解贵州省蛋白资源的短缺。
3)贵州省是我国双低油菜主产区之一, 2010 年全省优质油菜面积 700 万亩(1 亩≈667 m2), 产优质菜籽 80. 5 万 t,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加工, 可得约50 万 t的优质菜籽饼粕。菜籽饼粕营养丰富、 全面,粗蛋白含量可达 35% ~ 45%, 氨基酸组成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值,是优良的天然植物蛋白资源。
2.3 初步建立起肉牛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在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中,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贵州大学等单位针对肉牛养殖的各技术环节, 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从牛冻精生产、 人工繁殖与品种改良、 饲草饲料种植与利用、 肉牛育肥、 屠宰分割、 科学饲养管理、 疫病防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特别是 2009 年以来,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作为 “贵州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把养牛研究与肉牛产业以及推广应用紧密结合,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肉牛养殖科技示范进村入户, 养牛科学研究进场入村, 实现了研究为生产, 在生产一线搞科研, 把好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 有力地促进了肉牛养殖科技含量的提升, 使项目区肉牛养殖水平及牛群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对促进肉牛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4 已培育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 肉牛养殖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2013 年来, 贵州省已建立起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肉牛养殖场、 合作社, 可分为三类:一是拥有优质草场资源的代表性肉牛养殖场;二是拥有丰富的酒糟资源、 菜籽饼资源的肉牛养殖场;三类是肉牛养殖合作社主要建设在贵州省本地牛种的原产地或中心产区, 以品种保护为主。
3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3.1 建立和完善适合贵州省省情的牛品种改良体系根据贵州省地方肉牛品种的特点, 开展贵州省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研究, 采取边育种边开发的策略, 实行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杂交改良并举的选育措施, 按照 “生产性能好、 产品质量优、 抗病能力强” 的要求,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贵州省本地肉牛不同品种的种质特性, 按区域制定并执行系统的、 长期的、 高效的本品种先育和品种改良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并建立以“科研单位 + 技术推广部门 + 规模养殖场(户)” 为基本模式的肉牛生产性能测定合作组织,加强遗传改良评估并实现数据共享, 加快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进程。
3.2 加强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引导鼓励青壮年投身肉牛产业肉牛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从养牛科研到推广部门, 再到生产一线, 各层次的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 队伍不稳定, 推广不得力, 知识老化等现象 , “上有技术、 下无推广队伍” 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 结构和人数合理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利用政策和制度建立层次分明的推广、 服务、 信息反馈和科研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养牛业中的作用, 提高养牛生产力。对养殖合作社、 养殖场等生产一线的人员应逐步实施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只有具备相应学历或通过从业培训考试合格者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对规模养殖场的技术人员, 更应当要求有 “职业资格证书” 。积极引导鼓励青壮年回家创业和就近打工, 并对从事肉牛生产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政策扶持, 加强对青壮年进行肉牛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 进一步促进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 从而留住青壮年人才。另外, 要努力提高肉牛人工授精点输精员的待遇水平, 稳定输精员队伍。
3.3 加大肉牛养殖科学技术的研究、 开发和推广力度针对肉牛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现状, 应加大科技投入, 重点需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与攻关:1)贵州山区标准化牛场建造技术研究;2)母牛规模化养殖模式与高效繁殖技术研究;3)地方品种资源的选育与优质肉牛品种(群)的培育;4)肉牛饲料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5)肉牛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技术研究:6)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7)高档牛肉的生产及深加工技术研究等。要进一步加强贵州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的建设, 增加经费, 增设试验示范站点, 建立竞争淘汰机制, 培育队伍, 扩大影响。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 建设从产地到餐桌, 从生产到消费, 从研发到市场, 服务产业发展各环节, 相互紧密衔接的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研究制定并大力推广肉牛养殖标准化、 规模化及优质高产高效等肉牛养殖成套技术, 技术以“傻瓜化” 的方式形成, 使肉牛生产者一看就会, 一会就用, 一用就见效, 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生产, 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科技贡献率。
3.4 发展肉牛规模养殖, 引进和培育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完善肉牛产业链根据贵州省草山草坡和牛的资源分布情况及酒糟和菜籽饼粕资源的分布特点, 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 改变 “养牛为种田” 的传统养殖理念。在草山、 草坡资源丰富的地区, 重点发展基础母牛, 在酒糟、 菜籽饼粕、 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 重点发展育肥牛。贵州省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决定了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只能是 “分散和适度” , 不适合 “集中和大型” , 建议繁育牛群的散养户以饲养繁殖母牛 5 头左右为宜, 以龙头企业引领, 建立专业村、 养殖场或小区的形式, 实现规模养殖。肉牛养殖场以饲养繁殖母牛 100 ~200 头为好, 育肥牛的饲养规模在 300 ~500 头为好。引进和培育肉牛产业龙头企业,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肉牛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和措施, 通过招商引资, 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一批肉牛企业, 特别是肉牛的育肥和屠宰加工企业, 通过建立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全面实行订单生产, 使原料生产, 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产业链。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优势特色的肉牛或牛肉品牌, 以品牌促进生产发展, 以品牌保证销路。通过贵州省的肉牛或牛肉品牌的创立, 改变各自为阵地卖活牛或搞低级屠宰的销售方式, 使贵州省的养牛市场不受外围活牛抢购的影响, 增强养牛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各个养殖环节的养殖利润, 真正实现农民养牛致富。
3.5 加强培育和完善肉牛流通市场, 促进信息流通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 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建立产销经营体系, 以此做强、 做大优质肉牛产业, 大力培养和发展肉牛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完善乡镇集市活牛交易市场, 开辟贸易窗口, 促进牛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加强肉牛供求及价格等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 促进养牛生产与市场的链接, 保证肉牛生产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
上一篇: 上班第一天如何填写劳动合同?
下一篇: 我国蛋鸡产业近年发展状况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