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方面养好雏鸭
成刚纪 山东省枣庄市农广校
雏鸭指0-28d日龄的小鸭,刚出壳的小鸭绒毛短、调节体温能力较差,消化系统尚不健全,抵抗力也较弱,容易感染疾病,若不注意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死亡,给畜牧养殖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今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养好雏鸭的四个方面。
(一)密度控制
饲养密度应根据育雏舍构造、饲养设备、通风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当时的气候等条件来决定。如笼养和网养的密度应比地面平养的大,保温和通风等条件好的密度可大些,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维生素类水平高时密度可大些。通常雏鸭群以400 ~ 1000 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 1 周龄每平方米 20 只左右,第2 周龄 14 只左右,第 3 周龄以后不应多于 10 只 ;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 1/3。但是不管群体大小和密度如何,都要适时进行雏鸭强弱分群,弱雏单独饲养,精心护理,以减少残次成鸭数量。
(二)通风调温
雏鸭饮水溅水多,粪多,所以雏鸭舍很潮湿,而潮湿的粪和垫料会分解发酵,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若不注意通风,这些越来越多的污浊空气将严重影响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有时有害气体会使雏鸭中毒和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伤。良好的通风对雏鸭群非常重要,能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给雏鸭提供新鲜空气,调节舍内温度和湿度,使雏鸭感到舒适。
但是,在育雏最初几天的保温阶段,当外界温度较低时,通风会使舍内温度不好控制,在保温育雏时,要像重视保温一样,重视通风,且须注意通风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中午天气较暖和的时候打开部分高处的窗户,利用舍内外温度差进行适当通风。必须注意,不可使舍内温度有明显变化,不能让贼风直接吹到鸭身上。育雏前 2天完全可以不通风,空气很适宜。通风是否适宜,除通过专用仪器测定舍内二氧化碳和氨等气体的含量来判定外,主要是靠人自身进入育雏舍内的感觉,如感觉空气良好清新,不刺眼鼻,不觉闷气,则较好 ;如雏鸭表现精神不安,行为迟缓,羽毛污秽零乱,食欲不振,发育不良,夹杂有啰音或咳喘等时,说明污浊的环境已严重危害鸭群健康,要赶快改善通风和其他环境条件。
(三)空气湿度控制
湿度指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育雏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6% ~ 70%,这和雏鸭出孵时机器内湿度接近,可避免雏鸭因呼吸干燥空气而散发体内大量水分,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虽然常温下各地湿度基本上都在 50% ~ 70%,但当保温热源开启后,空气被加热,空气中水分就会减少,湿度随之降低,空气变得干燥,这对鸭群是不利的。因此,在最初几天应注意加湿的问题。增加湿度可通过增加饮水器和水盆的数量或适当调整其位置来进行。育雏 2 ~ 3 天后,雏鸭饮水量大大增加,排粪多而湿,呼吸也大大加快,呼出水分增多,因此,不需要再考虑加湿的问题,而要十分注意防止湿度过大,保持舍内干燥,给雏鸭创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此时需勤清除粪便,勤换勤添垫料,保持良好的通风,饮水器和水盆上面最好盖有铁丝网,让雏鸭只能头颈通过而其他部位不能进入。饮水器和水盆应放置在离地网上,下面设有排水良好的沟承接溢出的水,或饮水器和水盆周围设有排水良好、不妨碍雏鸭行走的浅水沟或漏缝水沟。
(四)光照控制
雏鸭开食后,采食量小,采食速度慢。为了保证雏鸭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时间,一般在最初 3 天采用全天 24 小时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 ;光线强度以雏鸭能看见饲料和饮水为宜。有时故意熄灯半小时,以利于雏鸭适应突然停电的影响。若用红外线灯泡保温时,可不另加照明灯,这需要视光亮具体情况而定。3 日龄后通常不再增加人工光照,只利用自然光照。阳光对雏鸭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可促进雏鸭采食和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维生素 D 和色素等的形成,维持骨骼的迅速生长,提高生产力。因此,可在雏鸭3 日龄后,在天气晴朗时将门窗适当打开,或将雏鸭逐渐放出室外进行运动,接受阳光照射,增强体质。
上一篇: 提高母猪产仔率的方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