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撂荒地养猪模式的探讨
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条件差、农村人口大量外迁、劳动力严重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耕地撂荒面积与日俱增,江西农田撂荒面积在65万亩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掀起了盖新房热潮。于是,批少占多、批新不交旧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村庄急速向外扩张,村庄内形成了连片“空心”旧房,许多闲置无人居住,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十八大前后逐步明确的土地流转政策在江西农村的先行先试,农田撂荒现象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和扭转,昔日的撂荒地通过租赁、转让甚至入股,变成了农户的香饽饽,让人们看到了现代畜禽养殖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空心村、撂荒地养猪新模式是利用荒山荒地以及闲置的老旧房屋等资源,以极少的投入开展生态放养。经过调研,该模式有着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1、优势
1.1、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低。猪只在山上,建简陋猪窝,也可就地取材(木头、树枝或竹子)简易搭建。栏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低,甚至零栏舍成本。
图 1 简易猪舍
1.2、降低引种成本。很多养殖户只投放母猪,吸引野公猪作为父本,自繁自养,免去公猪引种成本和饲养成本。
1.3、用药少。空心房、撂荒地远离居民和养殖场,以天然森林做屏障,猪群生病少,体质健康,兽医兽药成本低。
图 2 撂荒地散养猪只
1.4、节约水电费。原生态放养,猪只喝山泉水,抗寒能力强,不需要额外照明保温。
1.5、极低饲料费,缓解粮食偏紧矛盾。每天仅需饲喂少量精料1~2餐,大部分时间任由猪只自由采食野草、草根、葛根和野果等,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缓解粮食偏紧矛盾。
1.6、极低人工成本。每天只需抽出少量时间饲喂,不耽误其他日常工作。与规模化猪场相比,没有打扫、粪污清理、调栏等等繁琐工作,所需人工成本极低。
1.7、零粪污处理费。粪污回归大自然,无需额外处理。通过放养,达到除草、松土和为大自然提供肥料的作用。
1.8、投资风险小,利润高。与规模化养猪相比,空心村、撂荒地养猪新模式几乎不需建设成本、饲料成本,仅需少量的引种成本和人工成本,投资风险小,利润高。
1.9、改善肉质、原生态、高品质。空心村、撂荒地养猪新模式以生态放养为基础,猪喝山泉水、用药少、运动量大,食野草和野果,生产的猪肉品质好。
2、存在的问题 2.1、养户的养殖理论和经验缺乏。随着近两年猪价的上涨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好吃猪肉的向往,许多有撂荒地资源却没有任何养殖理论和经验的人加入到养猪行业,势必造成养殖效益低下。
2.2、基础建设过少。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没有或只有少量栏舍,没有专门的产房和保育舍,公母、大小和老少混群饲养,导致仔猪存活率极低,肉猪体况也不一致。由于无法做到控吃同一种商品猪饲料,导致弱小猪更弱,很难存活下来。
2.3、猪肉品质不稳定,商品率低。
1)绝大部分养殖场没有固定的喂料和供猪休息的场所,定向捕捉困难,不能保证统一日龄出栏。
2)不能保证整个猪群的商品用公猪和母猪阉割完全,无法杜绝未阉割公猪与商品用母猪混群交配,导致每头猪肉质风味都不一样。
3)引种来源不明,品种杂乱无章。
2.4、防疫意识薄弱。防疫意识薄弱,没有进行必要的免疫、驱虫和消毒。有的主要栖息地绿树成荫,阴冷潮湿,终年难见阳光,导致猪群健康状况不佳。
图 3 散养猪只在空地觅食
3、建议 1)保证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挡风遮雨棚、投料地点的硬化以及方便捕捉的围栏等。
2)品种纯正是保证猪肉品质统一的前提。
3)种公猪和种母猪实行圈养,仔猪阉割、断奶后放养。
4)定时定点饲喂,形成条件反射,便于猪只捕捉和猪群的管理。
5)确定载畜量,防止过载破坏自然环境。
(郭添福、苏州 猪业科学)
上一篇: 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探讨
下一篇: 种公猪站的市场需求估算与选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