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畜牧兽医技术
首页>畜牧兽医技术>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皖西白鹅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保护地方品种。皖西白鹅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分析了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供同行参考。

    皖西白鹅是安徽地区唯一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家禽地方保护品种。十几年来,经各方努力,皖西白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做好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近期对六安金安区、裕安区、无为、桐城、舒城、霍山等皖西白鹅养殖加工主产县(区)开展了产业初步调查,探讨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供同行参考。

    1 产业现状

    1.1 皖西白鹅饲养情况

    皖西白鹅是我国159个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皖西白鹅属食草水禽,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等特点。其羽绒朵大纯白,品质优良,享有“世界珍禽”和“世界羽绒之最”的美誉,在畜产品加工和对外贸易中地位十分显著。

    近年来,安徽白鹅全年饲养量在5000万只左右,年产白鹅羽毛绒32000t,其中绒8800t,羽毛绒总量居全国第3位。安徽皖西白鹅主要集中饲养在六安市所辖区县以及巢湖、庐江、肥西、无为等地。安徽先后在六安市的金安区、寿县建立2个省级以上皖西白鹅原种场,存栏纯种皖西白鹅种鹅1.6万只。同时,在全省90多个乡镇建立了一批规模在2000只以上的养鹅基地。六安是安徽皖西白鹅养殖加工主产市,饲养量维持在1200万只左右(其中皖西白鹅800万只,白罗曼、郎德鹅、霍尔多巴吉、川白鹅等400万只),以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3县区为重点的皖西白鹅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以金安区东桥镇、翁墩乡,裕安区固镇镇、罗集乡,霍邱县孟集乡、城西湖乡等2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养鹅基地初具规模,全市规模化养鹅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2 区域化生产格局日趋明显

    安徽水域总面积较大,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皖西白鹅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江淮和沿江皖西白鹅产业优势带。其中,江淮地区主要分布在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寿县、肥东、肥西、长丰、霍山、寿县等地,沿江布局在巢湖、无为、庐江、和县等地。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功能分区明显,形成了以六安金安区、寿县、霍邱、巢湖 、庐江、无为为主的白鹅扩繁区,年孵化水禽2亿羽以上,六安市在固镇、罗集、金安东桥、翁墩,霍邱孟集、城西湖,寿县保义、炎刘等30多个乡镇建立了一批大型养鹅基地。据统计,2016年,仅六安裕安区的罗集、江家店、丁集、徐集、单王、顺河等6个乡镇就有256个皖西白鹅散养户,年饲养种鹅17651只;规模养殖场44个,年饲养种鹅55568只。

    1.3 加工水平明显提高

    在羽毛绒加工业上,以六安市裕安区、桐城、舒城、霍山县为主的羽绒加工区,聚集了40余家大型羽绒加工企业,成为省内羽绒回收集散地及羽制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涌现出以安徽鸿润集团、安徽霞珍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安徽一隆羽绒有限公司、寿县三祥羽毛有限公司等19家省级羽毛加工龙头企业。其中,鸿润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24.6%,连续16年在国内生产出口型企业中位居首位;霞珍集团是中国羽绒行业的奠基者、领跑者之一,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羽绒行业十大优秀企业”“中国羽绒双A企业”“中国质量管理奖企业”等荣誉称号;六安市拥有24个羽毛绒交易市场、175个羽毛绒收购站和数以千计的羽毛绒商贩,其中闻名全国的裕安区固镇、舒城县城关和霍山县一隆等羽毛绒专业市场,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羽毛绒商客,使六安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集散地之一,并享有“中国羽绒之都”之誉。世界各地的禽类毛、绒(原材料)纷纷汇集于此;由此地加工出的羽毛球、羽绒服和系列羽毛装饰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冬悦”“天歌”牌羽绒服,羽绒被,鹅毛扇等各种羽绒、羽毛制品花样繁多,远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六安产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仅裕安区固镇镇从事羽绒加工企业多达109家,其中亿元企业7家,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六安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国际羽绒节,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羽绒节显著提升了国内外客商对中国羽绒产业的认知度,特别是加深了对“皖西白鹅绒”这一中国羽绒精品的了解,促进了安徽羽绒乃至中国羽绒行业产业走向世界。舒城县干汊河镇羽毛加工业发达,拥有羽毛加工大户20多家,上亿元企业2家,先后涌现出“太阳”“鸿鹄”等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羽毛球品牌,实现年产值10亿多元,使羽毛加工业成为干汊河镇民营工业经济中的主导。

    在鹅肉制品加工上,形成了以六安裕安区、肥西、长丰、无为为主的板鹅加工区,培育发展了20余家鹅肉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的鹅熟食特色系列,包括酱卤贡鹅、盐水鹅、板鹅、冬季腊鹅、休闲旅游小包装。鹅冰鲜系列,包括分割包装的鹅头、鹅翅、鹅爪、鹅肝、鹅心、鹅肠及白条胴体等,并全程冷链运输配送至专卖店。长丰的“吴山贡鹅”色泽清爽,香气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堪称江淮一绝。皖西白鹅腌制品是一大特色食品,自繁自养的农户以腌制咸鹅出售为主,效益显著。据调查,按肫爪40元/付,咸鹅180元/只,鹅杂15元/只,取绒25元/次×3 次(不含人工费)计算,扣除饲养成本150元(自购鹅苗),养1只鹅的利润为160元左右。肥肝也是一大美食。目前,六安市鹅肥肝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1家。由于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2015年,鹅肥肝产量已达160t,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

    1.4 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多年来,安徽省成功探索并推广了商品鹅生产综合配套、雏鹅集中共育、种草养鹅、鹅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并在该品种的杂交选育、反季节鹅生产、人工孵化、鹅肉及羽毛制品的开发等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皖西白鹅高产蛋品系选育及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高产核心群年均产蛋量由22枚增加到30枚,获2010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皖西白鹅的配套杂交与推广应用获2008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白鹅配套系(富安白鹅)顺利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皖西白鹅绒肉兼用型综合高效养殖技术研究通过省级鉴定;颁布了国家标准(皖西白鹅饲养管理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

    2 存在问题

    2.1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安徽目前仅有皖西白鹅国家级原种场1家,一级场仅6个,部分种鹅场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设施简陋,育种和管理水平落后。二级扩繁场虽有一定的数量,但普遍规模偏小、生产不规范、良种供应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鹅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养殖方式与技术落后

    安徽皖西白鹅集约化养殖与分散养殖并存,以散养和放牧养殖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设备落后,饲养环境较差,极易导致传染病暴发,饲养密度较大,饲料转化率低。

    2.3 皖西白鹅繁殖率低

    皖西白鹅具有季节性繁殖习性,产蛋期短、休产期长,自然繁殖率低,难以保证全年连续饲养需要,成为大力发展皖西白鹅产业的技术瓶颈。

    2.4 基础性研究不够深入

    虽然对皖西白鹅开展过一些基础性研究,但与猪、鸡相比,研究得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皖西白鹅选育与多方向(羽绒、产蛋、增重)杂交利用及配套系构建,皖西白鹅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等相关饲养标准制订,全年鹅苗均衡供给技术集成与生产模式筛选制定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研究,而这些恰恰是目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

    安徽皖西白鹅养殖、规模屠宰、肉食品深加工、羽绒制品加工等散布于全省十几个县(区),产、供、销尚未整合形成牢固的利益联结体。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小、数量少、资金不足、技术不强、带动力弱。龙头企业与养殖者的订单合同存在不合理现象,养殖者利润小,承担风险大。鹅产品屠宰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大部分仍以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加工为主,产品多以咸鹅等加工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消费群体小。

    2.6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对生猪、草食畜牧业支持力度较大,对家禽产业的财政补贴资金金额小、补贴种类少,针对皖西白鹅这一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就更少。加之银行支持养殖业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门槛高,养鹅户很难得到大额贷款支持,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规模养殖者的快速发展。

    3 对策建议

    针对安徽皖西白鹅发展现状,要实现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围绕繁育体系、基础研究、产品深加工、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3.1 建立完善皖西白鹅良种繁育体系

    一是在全省新建、改建5个皖西白鹅原种保护场,严格选择符合品种特征的优秀个体组成核心群,制定选育目标,开展提纯复壮与配套系组建的选育工作。注意鹅群产绒量、繁殖性能、成年体重等重要生产性能指标的均匀度与选择强度,减少个体差异。

    二是设立10个皖西白鹅保护区,明确保种目标和保护责任。对保护区内的品种资源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签订保种协议,进行动态监测,严禁外来杂交。三是建立30个二级标准化扩繁场,有计划地开展商品鹅杂交。

    3.2 深入开展皖西白鹅基础应用研究

    根据皖西白鹅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皖西白鹅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主要从6个方面技术攻关:

    一是开展皖西白鹅育种技术研究。根据皖西白鹅绒质好、肉质好、体格较大等特点,深入开展系统选育,提高群体整齐度,培育成以羽绒用为主、肉用为辅的兼用品种。

    二是开展提高皖西白鹅繁殖性能研究。引进外来高繁殖性能品种(如匈牙利霍尔多巴吉鹅),利用其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的优点,与皖西白鹅杂交,培育高产配套品系。通过购置环控鹅舍 - 密闭式水帘的系统整套设备,建立环控鹅舍,开展反季节鹅生产,解决皖西白鹅繁殖率低的问题。

    三是开展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制定。在品种特性研究基础上,制定标准化规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场址选择和建设规范、营养标准规范、屠宰和检疫规范等,为皖西白鹅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开展皖西地区“林 - 草 - 鹅”“草 - 鹅 - 鱼 - 沼”生态养殖模式及粪污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绿色生态循环链,不仅可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鹅肉产品,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进一步提升产品深加工能力

    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推进产品深加工。借鉴先进工艺,在风味、保鲜、包装、冷藏技术上提高鹅肉加工水平,努力推出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分割、冷冻包装鹅肉以及鹅肉深加工制品。开发多品种、差别化、多风味的小包装方便食品,创立品牌、抢占市场。三是加快羽绒和相关制品的开发速度。利用生物脱毛、羽绒精分及抗菌绒、纳米绒等羽绒加工新技术,提高羽绒制品加工效率和质量,推进优质、安全、绿色产品加工。开发不同规格水洗,未水洗羽绒加工以及羽绒家纺、羽绒服装、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产品。通过产品深加工,把皖西白鹅产业打造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为一体的全国一流产业基地。

    3.4 完善支持体系建设

    3.4.1 加强领导

    皖西白鹅是安徽唯一在产业化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的国家级保护品种,皖西白鹅的产、供、销格局在全省分布广泛。应站在全省的高度上,统筹整合全省资源,合力推进皖西白鹅产业。为此,笔者建议:一是成立省级皖西白鹅产业发展办公室,在皖西白鹅主产市及县(区)两级也成立相应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整合人力、品种、资金、技术、市场、加工等产业资源,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产业“航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成立皖西白鹅产业发展省级专家组。专家组由饲养、育种、深加工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皖西白鹅保种、选育、杂交利用,反季节鹅苗生产技术攻关,鹅肉、羽绒、肥肝等深加工工艺及产品研发,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工作。

    3.4.2 完善规划

    要立足皖西白鹅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和完善安徽皖西白鹅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促进皖西白鹅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重点抓好良种、良舍、良法、良策4个环节,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皖西白鹅饲养量大、养鹅基础好的50个乡镇作为皖西白鹅主养区,重点发展,整体推进。建成一批皖西白鹅生产基地及反季节鹅示范基地,使皖西白鹅的繁殖率提高20%。形成以皖西白鹅为主导,白罗曼、良德鹅、霍尔多巴基等“多鹅并举”的鹅业发展新格局。采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一产、二产、三产相衔接的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把皖西白鹅产业培育成安徽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雄厚竞争实力的优势产业。

    3.4.3 加大支持力度

    加大省级财政支持皖西白鹅产业力度,皖西白鹅主产区市、县两级财政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合力推进皖西白鹅产业发展。一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加强皖西白鹅原种场、扩繁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种能力。二是探索实行皖西白鹅良种繁育与推广补贴、孵化机购置补贴制度。

    将良补经费、皖西白鹅育种与保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通过省级保种场(区)认定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三是支持建设一批标准高、效益好的规模养鹅示范场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典型带动辐射功能,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联多村”的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养殖者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加快皖西白鹅优质绿色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水平。四是在皖西白鹅主产区支持建设3家~4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白鹅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加快鹅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应用与创新,促进企业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次转化增值。

    (王春燕  安徽生物工程学校畜牧教研室;张伟  安徽省家禽业协会)

上一篇: 种猪的挑选方法与引进注意事项

下一篇: 大丰麋鹿种群复壮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探讨(2)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