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番鸭饲养阶段划分及饲养标准研究进展

番鸭饲养阶段划分及饲养标准研究进展

   番鸭, 学名为Cairnamoschata,隶属鸟纲、雁形目、 鸭科、鸭亚科、栖鸭属,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均与河鸭属的家鸭有很大差异, 而与一般家鸭同属不同种。番鸭似鸭非鸭,似鹅非鹅,体形小于鹅而大于鸭。体躯长宽略扁,体型呈橄榄状。头颈大而粗短, 头颈部有一撮较长的羽毛,羽毛丰满、光泽,翼羽矫健,长达尾部,尾羽长且向上翘起。羽毛颜色有纯白和黑白花两种,嘴短而窄,颜色鲜红或暗红,眼至喙的周围无羽毛,头部两侧和颜面有红色或赤竭色皮瘤,公番鸭皮瘤比母番鸭发达。胸部丰满,宽而平,翅大而长。腿短粗壮,趾爪硬而尖锐, 蹼大而肥厚,步态平稳。

   番鸭是优良的瘦肉型肉鸭, 具有耐粗饲、 耗料少、 饲料报酬高以及生产性能较好等特点,同时其肉质鲜美、有特殊香味、极具野禽风味,且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 深受饲养者和消费者的青睐。自番鸭引种进入我国以来,已经逐渐驯化为基本适应我国各地自然气候条件的良种肉用鸭, 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 广东、 湖南和浙江等省区。近年来我国番鸭和半番鸭的饲养量迅速增长,然而我国番鸭饲养至今,番鸭饲养标准仍未公布,饲养阶段划分还未统一,已严重制约了番鸭产业化进程。本文对番鸭饲养阶段划分和饲养标准作一综述。

   1 番鸭饲养阶段划分研究

   我国大陆番鸭饲养标准还没有制定, 饲粮配合只能参照美国NRC(1994)、法国AEC(1990)或台湾畜牧会(1993)推荐的鸭营养需要的数据。美国NRC(1994)推荐的鸭营养需要应用于北京白鸭, 因为品种差异带来的误差, 易造成饲料资源浪费。台湾畜牧会推荐的鸭营养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法国INRA,而且数据是用于公母混养, 同样会降低养殖效益。因此我们仅能将美国NRC(1994)推荐的0~2周龄、3~7周龄,法国AEC推荐的0~3周龄、4~10周龄和台湾畜牧会(1993) 推荐的0~3周龄、4~7周龄、8~10周龄饲养阶段和营养需要作为参考。

   目前关于番鸭饲养阶段应用研究较少, 且没有统一。曾丽莉等参照美国NRC(1994)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配制番鸭饲粮, 将饲养分为前期(0~3周龄) 和后期(4~10周龄)。吉文林等比较樱桃谷鸭、 白羽番鸭和苏牧麻鸭生长性能时, 将生长阶段分为0~3周龄和4~10周龄。张军等比较番鸭、樱桃谷鸭及半番鸭生长速度和肉品质的研究时,将试验分为0~3周龄和4~10周龄。

   近年我国有学者采用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番鸭生长曲线得出番鸭生长模型。张海波等采用Lo—gistic、VonBertalanffy和Gompertz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法国白羽番鸭生长曲线,发现白羽番鸭公鸭和母鸭4周龄前生长缓慢, 4周龄后公鸭生长快于母鸭。与母鸭相比, 公鸭有较高的初始体重、极限体重、 最大周增重和拐点重, 较低的初始生长速度;公鸭拐点周龄为7.03周, 母鸭拐点周龄为2.37周。朱志明等测定了不同性别黑羽番鸭从出生到10周龄体重, 并用Logistic、VonBertalanffy和Gompertz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发现公母番鸭在4周龄前生长较为缓慢,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 在6~10周龄达到生长高峰;3种曲线线性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 但Gompertz模型拟合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测量值,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黑羽番鸭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公鸭比母鸭有较高的初始体重、 极限体重和拐点体重, 公鸭拐点周龄为5.3周,母鸭拐点周龄为4.3周。张元跃等对116羽番鸭进行了21周龄的饲养和观测,利用5种生长函数(Gompertz、Logistic、VonBertalanffy、Richards和Brody) 拟合了番鸭体重生长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分别计算了这些模型的8个生长参数( 成熟体重、 拐点日龄、 拐点体重、出生体重、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绝对成熟率和相对成熟率) , 根据信息准则、 误差方差的大小和生长参数估计值的准确度, 比较了不同模型间的拟合和估计结果。与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比较,5种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的番鸭体重生长方程和估计的8个生长参数, 其准确度整体上提高了许多,经过比较发现Gompertz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是评价全群番鸭体重生长的最优模型, Richards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是评价雄、 雌番鸭体重生长的最优模型。由结果可知,0~21日龄雄、 雌番鸭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 ; 加速生长阶段: 雄鸭是21~49日龄,雌鸭是21~42日龄;减速生长阶段:雄鸭是49~77日龄,雌鸭是42~70日龄;147日龄测定点雄雌番鸭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g和0.2g, 表明番鸭体重生长几乎停止,体成熟阶段结束。番鸭全期呈4阶段生长的特点。结合法国AEC(1990)和台湾推荐的番鸭饲养标准得出,公番鸭生长分为3个阶段:1~3周龄、4~7周龄、8周龄至出栏;母番鸭生长分为3个阶段:1~3周龄、4~6周龄、7周龄至出栏。

   2 番鸭营养需要的研究

   2.1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


   目前对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研究较少, 且差异较大。王光瑛建议番鸭1~3周龄代谢能水平为11.92~12.13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9%~20%;4~10周龄代谢能水平为11.72 ~ 11.92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17%。陈保基推荐台湾番鸭在育雏期(0~3周龄)和生长期(4~7周龄)代谢能分别为11.72、11.72MJ/kg, 粗蛋白质分别为18%、14%,育肥期(8周龄至出栏)代谢能为12.55MJ/kg,公鸭粗蛋白质为13%,母鸭粗蛋白质为12%。

  张建华等在1~3周龄将黑羽番鸭饲粮设3个代谢能水平(11.72、12.14、12.55MJ/kg)和3个粗蛋白水平(17%、19%、21%) , 通过饲养试验求出每千克代谢体重代谢能和粗蛋白摄入量, 通过屠宰试验求得每千克代谢体重代谢能和粗蛋白沉积量, 以摄入量为应变量(Y) , 以对应沉积量为自变量(X) ,按公式Y= a+bX的数字模型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出a和b。回归结果为: YME=756.68+0.9493X(R2=0.8477) ;YCP=33.363-3.1415X(R2=0.5957)。根据上述2式中的b值以及单位活重的净能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出单位增重所需的增重代谢能和粗蛋白质,再结合上述2式中的维持代谢能和维持蛋白质所需, 可以得出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分别为:ME =756.68W0.75+7.1337△W、CP=33.363W0.75-0.4571△W, 式中W0.75为代谢体重、△W为平均日增重。

  最后结合饲养试验得出的平均日增重、 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代谢体重, 即可求出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10MJ/kg和19.31%。张建华等在4~7周龄将黑羽番鸭饲粮设3个代谢能水平(11.30、11.72、12.13MJ/kg)和3个粗蛋白水平(15%、17%、19%),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ME=1285.39-0.42X(R2=0.7749)、YCP=4.77X-18.92(R2=0.8360),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分别为:ME =1285.39W0.75-4.21△W、CP=0.81△W-8.92W0.75。根据饲养实验得出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代谢体重, 求出4~7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1.71MJ/kg和17.64%。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法国AEC和台湾推荐的番鸭营养需要量,推荐1~3周龄、4~7周龄、8周龄至出栏代谢能分别为11.72~12.10MJ/kg、11.71~12.33MJ/kg、11.91~12.54MJ/kg,粗蛋白质分别为19%~21%、16%~18%、14%~15%。

  2.2氨基酸、 矿物质和维生素

  胡寿乐和林潘平研究发现,饲粮中钙为1.75%、锰为160mg/kg时,9周龄平均体重和日增重最高;当饲粮钙为1.8%、 锰为160mg/kg时,可消除高钙对锰吸收的不利影响(以羽毛锰含量作为指标),同时表明饲粮中过量的钙(1.86%)对番鸭增重没有显著影响〔13〕。刘志国认为,由于番鸭自身新陈代谢的特点, 对锰元素的需求量比其他品种鸭要略多一些,否则易发生脱腱症,在3~6周龄期间饲粮锰浓度应提高到90mg/kg以上。

  Hegsted报道,为了使雏鸭生长最快, 饲粮中烟酸水平应为25mg/kg,NRC(1977)对开食和生长鸭推荐的饲粮烟酸水平均为55mg/kg〔15〕。Wu等建议骡鸭色氨酸最适宜添加量为0.23%〔16〕。Xie等研究发现烟酸与色氨酸存在互作效应,且烟酸显著提高鸭前期对色氨酸的需要量〔17〕。

  卢智文报道,家番鸭雏鸭饲粮有效烟酸为33mg/kg,最低需要量为45mg/kg;饲粮色氨酸为0.28%时体重最大, 雏鸭最大生长和最佳饲料利用率的最低色氨酸为0.23%或饲粮粗蛋白的1.28%。烟酸和色氨酸主要互作是: 饲粮色氨酸超过机体需要量时,烟酸对雏鸭增重无有利作用,但当饲粮色氨酸水平低于或等于机体需要量时, 烟酸可显著提高雏鸭的生长〔18〕。曾丽莉等研究发现,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烟酰胺可对番鸭的脂类代谢和肝脏中NAD( 转递氢离子的辅酶)的含量产生影响,其前、后期饲粮的烟酰胺适宜添加量为30~90mg/kg。

  关于番鸭氨基酸、 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较少, 且结果与法国AEC(1990)和台湾推荐量相差较大,还有大量研究工作需要去做。目前番鸭饲养,饲粮中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量多参考法国AEC(1990)和台湾畜牧会(1993)推荐量。

  3 小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对番鸭的研究有待深入,至今我国还未建立番鸭的饲养标准,这给鸭的养殖带来了诸多不便,已严重制约了番鸭产业化进程。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研究合理的方法以测定番鸭用饲料原料的TME值,建立鸭的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2)研究番鸭的氨基酸的需要量及可利用率,测定鸭饲料氨基酸的真可消化率;(3)研究番鸭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量;(5)研究建立番鸭的饲养标准;(5)研究番鸭补偿生长的原理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芷、杨海明、孔令琳、俞淑清、赵凤至)

上一篇: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培训论坛顺利召开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