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猪种业现状及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建国后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绩巨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2012年底生猪存栏4.7亿头,出栏6.9亿头,在世界生猪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生猪产业在猪种、单产和技术水平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生猪种业的差距更为突出。立足中国国情,通过育种与培育相结合,繁育与生产相结合,保种利用与种质挖掘相结合,走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需求相适应的种业发展道路,是我国养猪业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我国生猪种业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走过了60多年的颠覆历程,20世纪50年代是纯种地方猪饲养发展的时期;六七十年代引入约克夏、巴克夏、内江、荣昌、新金等脂肪型种猪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脂用型猪;八九十年代大量引入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大白等瘦肉型猪种进行杂交改良,生产瘦肉型猪;进入21世纪,主要引进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大品种,生产杜长大“极品”瘦肉型猪。当前,我国的猪种繁育、生产、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杜长大还是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中的主导品种,并在一定时间内是主流品种,它的育种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但从长远看,多元化才是未来种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的育种目标已基本实现,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向提高繁殖率和猪肉品质等方向转变。随着人们对优质品牌猪肉的追求以及对地方猪种优良种质特性的认识,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利用莱芜猪、淮猪、陆川猪、金华猪、里岔黑猪等纯种地方猪种生产特色品牌猪肉,利用培育猪种或杂优猪生产的优质猪肉(如北京黑猪、广东土猪I号、江苏苏太猪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尚未在生产中得到良好应用,平衡育种、选种没有受到重视,单产水平低。在猪育种选种工作中往往只是选择单一性状指标,缺乏多性状指标的平衡选择和育种,往往在选育提高某一性状的同时,降低了另一性状,难以使多个相关性状均获得最佳水平。瘦肉型猪、杜长大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种猪企业重引进轻选育,没有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种群和功能种质,也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地方猪种因缺乏重视和保护措施,许多功能性基因得不到利用,甚至有许多主效基因丢失;因缺乏选育、测定和挖掘,使品种内差异性、离散性增大,导致地方猪种在国际上未能形成大的品牌。
三是联合育种、选种体系尚未建立,种猪水平差异较大,相关育种技术运用不够成熟。从技术应用水平上看,我国对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应用技术,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限制极大似然估计(REML)等统计方法,以及DNA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都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省性的应用,未形成强有力的种猪测定服务体系,也没有国内自行估算的遗传参数、育种值、经济加权系数等,即实际各项技术均远未发挥该项技术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巨大。
2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猪产业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一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使生猪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粮食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外三元猪的大面积推广,虽然历史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了单产水平和肉品品质下降的问题。三是规模化饲养猪粪便集中排放而缺乏有效处理,构成了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的威胁已成为今后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四是规模化养猪在粪污清扫、冲洗等方面耗费了大量劳动力和水资源,加大了饲养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五是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违规使用,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的发展。六是传染病特别是高致病性传染病的流行影响了整个生猪产业发展。七是猪肉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缺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多是初级产品加工,在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产品附加值低。八是生猪产业质量有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致使猪肉产品安全生产未能得到有效监控。解决现代化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使生猪产业与自然和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型生猪产业,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风味、安全猪肉已成为公众的消费新需求。未来猪肉的竞争将是风味、安全和质量的竞争。目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在逐渐向特色、优质、生态、环保、健康、福利方向发展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商品生产转型
数量型快大产出的瘦猪肉(由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杜长大及其配套系生产)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低收入群体和集体消费的大众产品。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8亿农民、2亿产业工人仍处在温饱型生活状态,大众消费的仍然是价廉的数量型猪肉产品。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安全猪肉将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产品。这类产品是消费者普遍关注和追求的,它们需要饲养含地方猪血缘的培育猪种或配套系,利用添加益生菌、植物酵素、小肽类、中草药等功能性饲料,通过科学的日粮设计才能生产。
特色品牌极品猪肉将占有特殊的地位。极品特色肉猪是充分发挥纯种地方猪肉质好、肌内脂肪含量高、生长周期长的特点,通过自群繁育,利用当地山区丘陵的荒坡、林地,采取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以及倒计时配方饲养技术开发生产的,能够满足部分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是猪肉消费的新时尚,如莱芜猪目前的极品猪肉市场销售价超过200元/kg,且供不应求,已成为我国的亮点品牌。
2.2品种转型
杜长大等瘦肉型猪种及其配套系,因为瘦肉产量、料重比、日增重等经济性状上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仍是生猪生产中的主流品种,但随着人们对优质猪肉的追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逐步减少,最终成为次位的品种;以地方猪为主要血缘的杂优猪、配套系、新培育猪种将逐渐成为猪种选择的方向,并最终成为主流品种,如我国的鲁莱黑猪、鲁农I号猪配套系等;而具有优良肉质性状的纯种地方猪由于国家对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视以及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正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当然,在当前消费条件下,还不宜大范围推广。
2.3养殖模式转型
中小型猪场逐步向设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大市场对接,这部分猪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生猪生产的主力军。据报道,我国2013年,年出栏1000头以下商品猪的猪场仍占到70%以上;大规模的现代化猪场受土地、环保、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很难取代。有资金实力的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中小型养猪场(户)进行标准化饲养,可以整合农村资源,实行农牧结合,分散粪污处理的压力,温氏集团的成功之路为这一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标准化集约养殖模式将成为生猪规模化生产的主导方式。该养殖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先进设备、装备,数字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通过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实现疾病可控;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粪污有效处理和利用。青岛六和、临沂江泉、金锣、威海环山、山东荣昌、潍坊乐港等,都在做大做强现代化、设施化猪场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外省的正邦、雨润集团及国外的托佩克、华特希尔等国际育种公司也在山东投巨资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猪场,以“杜长大”数量型生产的养殖模式以该模式为主。
多种形态的生态养殖模式将成为优质肉猪及特色品牌肉猪生产的主流养殖模式。利用我国地方猪及含地方猪血缘猪种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其优良的遗传特性,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的现状,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群体放养等多种低成本、标准化、生态型养殖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生产优质猪肉和高档特色品牌猪肉,这将成为我国未来猪肉生产的新模式,并逐步成为主流模式。
2.4饲养方式转型
采用现代工艺流程,进行设施化、智能化和种猪生产信息化饲养,将是提高生产水平、解放生产力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员工资的不断提升,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要尽量避免,猪场工艺的科学设计、智能数字化信息化饲养将是新建猪场和旧猪场改建的方向。
功能性、专业化的饲料日粮将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猪营养、日粮的日益完善,功能性、专业化饲料日粮将得到广泛应用。将当地土副饲料、农副产品、青绿多汁饲料、工业副产品等,通过科学地处理加工和配比,形成功能型饲料,将成为新的应用方向。
微生态、中药制剂将广泛应用于饲养保健和目标性养殖。随着绿色安全猪肉食品的推出,药物保健将成为历史,健康养殖和以预防为主的生产保障机制,将成为主要的养殖趋向,微生态、中草药将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以净化为主,预防为副,治疗为补充的疫病防控体系将是猪场疫病防治的新作为。猪场兽医卫生净化技术将得到重视与应用,预防技术日臻完善,防疫的种类会越来越少,程序逐步趋向简单化。
2.5管理措施转型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将成为养猪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今后的生猪生产中,相关人员的培训、培养、使用及管理将成为猪业生产管理第一要素和决定性因素。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的培养方法,将是企业聚集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主要措施。生猪产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少花点钱,找个老弱病残养猪的年代了,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以人为本,以动物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2.6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及产业链式的生产方式将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猪生产的发展,专业化将日趋明显,种猪场只负责育种、供种,仔猪场只负责保育,肥育场只进行肥育,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日常管理专业性强。同时,养猪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日趋发达,市场规则也逐步完善。自养自食型的农庄式养殖模式将是高端消费群体、餐饮、企业的时尚追求(如蓝海集团)。跨区域、集团化、社会化的联合体是未来猪肉食品行业的主要形式。生猪科研、育种将是企业生存生产的重要条件,专业化的育种企业将是新兴产业。生猪种业科技引领养猪科技,遗传育种在种业生产中的贡献力达到40%以上,育种科研将是未来生猪企业生存生产的重要条件。随着生产的专业化,科技型养猪育种专业企业将是新兴产业,将成为引领生猪产业的生力军。
3发展生猪种业和生猪产业的措施
3.1加强宣传引导
让人们、从业者及管理者认识我国生猪种业发展的方向,共同推动我国生猪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生猪种业引领生猪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生产水平。
3.2加大资金尧政策扶持力度袁推动生猪种业发展
v长久以来,生猪种业在我国得不到重视,与国际种猪育种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应加大对猪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生产一线的育种企业,制定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把资金投入到种猪选育中,形成自己的品牌。
3.3建立联合育种模式尧体系和机制
跨区域、跨行业、多企业甚至全国性的联合育种在养猪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并已成为生猪种业影响生猪产业的主要形式。而我国的联合育种还只是概念上的,没有付诸实施。应建立健全联合育种的模式和体系,实现种猪登记、种猪企业档案材料的电子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基础性的登记测定工作,提高测定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遗传评定的公信力,提高种猪生产企业参与育种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场间联系和跨场选择以及区域性专业化的AI公司和服务体系,建立持久而且大范围的场间遗传联系,实现共同付出、共同获益的实质性联合育种。
3.4加强疾病防控袁建立生猪产业预警机制
通过有效的防疫手段,确保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畜牧业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收集、分析、发布产销信息,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3.5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时有使用,致使猪肉安全受到影响,生猪产业形象受损,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下降,危害到了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为生产安全优质猪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强猪肉产品产前环节饲料、饲养、屠宰加工及流通等环节的监控,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从育种、繁育、饲养、生产、屠宰、加工直到市场的数字化质量安全溯源,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信息跟踪及反方向的信息溯源,满足政府监管猪肉安全生产和消费者知情权的需求,为政府保障猪肉食品的公共安全提供服务,并带动生猪产业技术升级,引领行业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袁,魏述东;2山东省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袁,孙延晓)
上一篇: 冬季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控建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