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农场概况
在全球农产品价格普涨的大环境下,农业投资成为近几年乃至未来全球资本的重点投资方向。伴随这种趋势,中国企业的海外农业投资也在逐年增多,农业已成为投资行业的热门领域。从2001年至今,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农业企业超过600个。其中,亚洲是中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其次是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但从总体情况看,在600多家境外农业企业中,中小企业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从国企到民企,农业龙头企业占比还是明显偏少。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粮食巨头企业相比,中粮集团、重粮集团等国企对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还十分有限。
中国企业热衷于海外农业投资,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获利空间。因为国内土地资源匮乏,扩大生产的空间有限,通过海外农业投资为企业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拓可持续增长空间。但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农业的道路并不平坦,目前中国海外农业投资项目规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强,项目自身可持续性不足,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在这股投资农业热潮中,不少海外华人也开始进入农业,买农地做农场主成为一种时尚。笔者也在其中,有幸做了一名加拿大农场主。三年时间过去,回顾华人农场主群体现状,中国企业海外农业投资所遇到的问题,也同样摆在了华人农场主面前。华人农场普遍规模不大,资金不足,缺乏农业管理经验和通畅的销售渠道,经营效益不稳定,不足以抵抗来自于自然界及市场的风险。华人农场主群体正面临着分化、淘汰的筛选,和合作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做强做大的选择。
一、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加拿大农业
加拿大农业凭借丰富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不仅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精良的谷类、油籽、蔬菜、精肉和乳制品著称世界,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农业以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一百多年来,家庭农场走过了由小到大逐渐集中的发展历程。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达省两省的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分别为394公顷和348公顷,加拿大最大规模的种植业家庭农场大多集中在这两省。在养殖业中,奶牛养殖平均规模为200~300头,肉牛养殖规模6000头左右,生猪养殖规模3000头左右。加拿大家庭农场的现代化经营水平很高,许多田间作业可以一次性完成,不仅节省人力,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这也带来加拿大乡村的慢慢萎缩,许多村镇的逐步消失,农业劳动力严重老龄化的后果。农场规模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其抗风险能力就越强。预计随着加拿大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农场主群体会越来越小,整体素质则不断提高。
加拿大缺乏大型、专业化的农业企业,合作社是农场主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合作社现已成为加拿大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和现阶段,合作社在促进加拿大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合作社相对于单个农场主来说,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收入水平、市场拓展与开展谈判都显得十分重要。合作社成为加拿大给农场主提供技术、信息和管理服务,更便利获得资金支持的主体。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大的合作社越来越注重资本力量,公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加拿大规模大效益好的合作社开始转向公司化,有些几乎完全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运转。专家介绍,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公司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
二、加拿大华人农场的分类
加拿大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加拿大华人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主,也有少数合伙形式和公司经营形式。不过,通常华人农场规模都较小(相当大一批投资炒地者不在此列)。
1.家庭农场。华人进入农业领域,往往农场投资规模都不大。也有一些华人农场主出于兴趣爱好,为自己寻找一片清静的生活空间,对经济收益并不特别在意。华人移民在过去职业经历中从事农业者不多,中国传统观念对农民也有很深的偏见,故长期以来华人移民在海外做农场主的很少。这几年随着对农业投资的趋重,华人移民开始关注农场主职业,有条件的移民也购买农地投身其中,一则农场的确是不错的投资方向,二则出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批华人农场主立足于自有的经济实力,购买农地和部分农机具,在原农场主指导下(购地协议都有老农场主在两年内帮新农场主掌握耕作技术条款)进行耕作。也有部分华人农场主与周围农民合作耕种,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但都依据投入产出合理分配原则。这些华人农场主要亲力亲为,自收自支,分工合作来完成整个耕种过程,经过若干年的耕作培训,才逐步成为合格的加拿大农场主。这批华人农场主大都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华人农场主中比较稳定的一部分。笔者身边几位经营不错的华人朋友都属于这一类型。但他们终究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场主,和许多欧美农场主同样面临着市场的筛选和淘汰。
2.合伙经营。许多华人企业和个人深知自己实力和能力,独自经营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他们实行合作经营模式,资产属于各自,共同经营。其中有华人合伙人也有欧美合伙人,几年过去,这类合伙经营大都以不欢而散告终。有管理理念差异,有各自利益之争,也有相互理解不够,总之整体效果不好。
有位华人朋友以自己公司名义购买了农地,没有时间打理,就与附近有经验的本地人农场主签署合作协议。对方负责耕种,双方共同出资和管理,收入分成,他委派公司员工参与财务与管理。可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化流程,许多细节很难用标准化界定,双方常常为一些小事大费口舌。委派员工事事要请示老板,年终结算下来,除掉支出成本所剩无几,委派员工的工资还要自掏腰包。算算还不如把地出租出去收地租省心。所以,农地出租也是华人小农场主常用的模式,尽管收益远不如自己耕种,但省心省力没有风险。
3.公司经营。加拿大现有的华人农业公司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差,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比如:近几年在萨省出现的华人耕种公司,大部分经营效益不佳。经营规模小、人工成本较高、员工出工不出力、形不成产业化链条等,是这类小耕种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
加拿大农业公司无法与近邻美国的农业“托拉斯”相抗衡,无论经营规模、资金实力、产业化程度、销售市场的把握,都有很大差距。加拿大政府、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有见识的加拿大农场主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笔者的邻居皮特是当地很有眼光的一位农场主,他不止一次地担忧道:美国大的农业企业,对加拿大农业从种子、肥料到收获,还有农产品贸易,都已开始形成垄断态势。长期下去,加拿大农民要吃大亏的。
华人农业公司要走做大做强的道路,才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加拿大华人具备熟悉加中两国情况的优势,加拿大拥有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两者对接,优势互补。近几年,加拿大政府有意识拓展中国、东南亚等地农产品贸易市场,为华人农业企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铺平了政策道路。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加拿大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土地辽阔,也是中国农业投资的首选。加拿大华人农业企业也要把握天时、地利、人和,抓住历史机遇,走向更高层次的企业经营台阶。
(文│朱晓鸣)
上一篇: 基层兽医应做好自我保护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