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禽痘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作为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接触散养畜禽的机会比较大,近几年发现禽痘是散养禽类多发的疾病,对散养禽户有很大的危害,且容易传染。本文对禽痘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做出总结,希望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1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产蛋鸡群冬季多发,夏季则肉用仔鸡多发。禽痘病毒通过接触家禽的皮肤或黏膜伤口传染,吸血昆虫也是此病的传播媒介。鸡舍拥挤、通风不良、氨所浓度高、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维生素缺乏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散养户的家禽缺乏对本病的提前接种预防,更易发生本病。
2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4~8d,一般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败血型。
2.1皮肤型
在冠、肉赘和耳上开始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样覆盖物,随后长处小结节,并不断增大如豌豆。刺破结节内有黄脂状糊块。有时结节相互连接融合,产生大块厚痂。
2.2黏膜型
在黏膜上出现白色、不透明的小结节后迅速增大,形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物质,呈伪膜状态。感染细菌后,炎症可从口腔蔓延到咽窦,形成瘤状肿胀,引起病禽采食、呼吸困难,病鸡张嘴、伸颈、摇头或咳嗽,并发出异常的咯咯声,最后窒息死亡。
2.3混合型
兼有皮肤型和黏膜型特征。
3防治措施
搞好禽舍、运动场地的卫生工作,加强管理,防止发生外伤,消除蚊虫孳生条件,做好防蚊工作。本病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苗有甘油苗和冻干苗两种,初生雏鸡及成年鸡均可使用,按实含组织量用50%甘油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200倍,摇匀后,用鸡痘刺种针或灭菌钢笔尖蘸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接种3~4d后,刺种部位微现红肿、结痂,2~3周痂块脱落。免疫期:成年鸡5个月,初生雏鸡2个月。可于25日龄及120日龄各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以保证抗体效价。对已经发病的家禽应及时隔离,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据临床诊治经验,对发病家禽连续投喂囊逗宁可有效减轻病禽症状。
(1.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登营兽医站,邵丽晓,许瑜伟;2.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中心,许刚璞)
上一篇: 肉兔饲料配制与饲喂技术要点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