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冬春谨慎应对三大猪病

冬春谨慎应对三大猪病

     有关专家预测,今冬明春,病毒性腹泻、蓝耳病、口蹄疫将严重威胁养猪业。因此,养猪场户要设法谨慎应对。

1病毒性腹泻

     仔猪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由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的征候群。导致腹泻的主要病毒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库柏病毒等,其中以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最高。

     1.1诱因

     猪群没有接种疫苗,或虽然接种了相关疫苗,但部分疫苗抗原含量不足,或没有做到全群免疫;有其他疫病流行,造成猪的免疫应答下降;过度使用消毒药物,导致猪群消化道有益菌群被破坏;保温措施不及时等,都可能成为诱发本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粪———口是腹泻性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母乳也可能是相关病原的传播途径;病原可能会通过运输车辆、饲养人员的衣帽、鞋子或其他交叉传播途径进行感染。

     1.2症状

     临床上,肥育猪群、母猪群以黄色、黑色、水泥色、喷水样粪便为主,一般1周时间耐过,保育猪前期以黄色水样腹泻为主,后期呈现水泥色和黑色粪便,处理及时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新生仔猪早期奶酪样腹泻;中期灰色水样腹泻;中后期胶冻样肠内容物。腹泻仔猪2~5d整窝死亡,胃胀,小肠变薄、透明、膨胀、充气,肺脏无明显病变。哺乳仔猪感染后呈现黄色喷水样腹泻;有的产房仔猪伴有呕吐症状,并迅速脱水、死亡,其发病、死亡率高。爆发期很多猪场中的2~5日龄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有的甚至全军覆没;即使妊娠母猪发生腹泻,新生仔猪也会爆发、死亡。猪群腹泻持续时间一般为15~30d,但区域持续时间长,控制不力的猪场有的可持续数月,且容易并发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

     病变主要在空肠、回肠,少量病例十二指肠也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绒毛上皮细胞变矮,至扁平状,胞浆内出现空泡,最后脱落,固有膜裸露。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严重者黏膜固有结构消失。育肥猪、母猪7~15d耐过,保育猪通过补水、补盐和药物治疗有部分效果,但产房仔猪使用药物治疗无效,疫苗防控效果也不显著,目前暂无有效防控办法。

     1.3中兽医诊疗

     仔猪病毒性腹泻在中兽医学上可辨证为肠胃虚寒证。此类腹泻多由外感秽浊时邪,疫毒之气入里生湿发热而致,故有湿胜者泻之说。邪气入里,湿热内盛,脾不运湿,则泄泻。秽浊之气扰乱胃气,胃气上逆,出现呕吐。粪呈黄色或灰白色,舌红、脉数、苔腻均为湿热之象。本病尚无理想的疫苗,因此,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饲养管理,防寒保暖。避免从疫区或疫场引入带毒猪。本病发生后除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外,可选用10%~20%新鲜石灰乳10%~20%热草木灰水、1%~2%烧碱、1%石炭酸进行消毒。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土炒白术20g,干姜15g,甘草10g,茯苓20g,泽泻10g,桂枝10g(此方为30~40kg猪药量)。水煎2次,混合后2次灌服。方中党参补脾补虚温中利水;土炒白术补脾;干姜温中;甘草补脾;茯苓利水;泽泻、桂枝温阳化气。

     1.4预防

     要通过药物或疫苗控制本病,难度很大,根本还是要回到饲养管理上来。

     1.4.1养重于防,保温、保暖、干燥是关键

     产房要用高压水枪,将墙壁从上到下、地面都彻底冲洗,待自然干燥后,用1%~3%的烧碱,将墙壁、地面彻底喷洒一遍,自然干燥;然后预温到22~24℃,这个温度对母猪是最舒适的;同时要把保育箱的温度升高到32~34℃,这个温度对仔猪是最合适的,但是对病毒复制极端不利。在南方,还可以适当应用生石灰吸潮、消毒、杀菌。

     1.4.2可以应用返饲

     返饲一定要在进产房1个月以前。1个月之内的小猪一吃奶就拉稀,因为奶是血液中来的,1个月之内还有病毒血症。同时,应用高免血清也必须是在产前1个月的病猪才能用,不然越用越糟糕。因为要1个月机体才能够靠自己把病毒清理掉,这样才安全。

     另外,把淘汰的老母猪或者是发病1个月以上的猪的血清,注射2~3mL,口服3~5mL。

     对于母猪群体,更具体的要求是:后备母猪一定要做好基础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要与经产母猪混饲;妊娠80d以内的母猪一刀切,可以在限位栏内返饲,剂量为1~3头母猪饲喂一头仔猪肠系内容物(捣碎,用四层纱布过滤除渣,取上清,添加双抗即青、链霉素),连喂2~3d;妊娠80d以内的母猪不允许返饲,同时建议在产前30d向饲料中添加优质黄芪多糖,添加时间20d,期间配合磺胺类药物保健5~7d;妊娠80d以后的母猪,在产前30d,肌肉注射本场仔猪肠系内容物腹泻特制苗3~4mL/头,产前15d再加强一次;产前7d饲喂t-p二联微生态制剂3~5份/头,添加前、后及当天,共3d不允许添加药物;母猪产后1~3d用头孢+鱼腥草+清开灵静脉注射,消炎。

     1.4.3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提供充足的饮水,最好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营养物;做好隔离、消毒等管理工作,发生疑似腹泻时本单元及邻近单元门口消毒池每天更换一次药液。

     原料把控不能忽视,霉菌毒素可通过乳汁传递。选用优质饲料原料,减少饲料中霉菌毒素和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

     做好肠道健康的维护,养猪就是养肠道。酶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酸化剂等都是养肠道的好产品。

2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最烈性、传染性最强的家畜疾病之一。就该病毒的本身特性而言,在全球将其彻底消灭还是不容易的,因此预防与控制该病的传播是第一要务。

     2.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口蹄疫的传染源主要是处于潜伏期、急性期的病畜和持续感染的反刍动物。急性期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呼出的空气都带有大量感染病毒,如不进行处理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不及时扑杀的动物大量排毒将造成大量的感染和隐形感染。康复后,除了部分反刍动物的食道-咽部分泌物中还带毒外,其他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不再带毒。

     口蹄疫的侵入门户是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眼结膜、人工输精等。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直接接触是因易感动物与患病动物及排泄物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的传播,如同圈饲养、引入带毒动物、输了患有口蹄疫病毒的精液、共同饮水、同一地点放牧等;间接接触传播是通过与带毒媒介或器械等接触而造成的传播;空气传播是因吸入有口蹄疫病毒的空气而造成的。

     2.2防控措施

     在目前的条件,所有猪场都必须做好口蹄疫的免疫防疫工作。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仔猪,28~35日龄时初免,免疫剂量非别是成年猪的一半。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1次。

     在免疫中,母源抗体会干扰免疫反应,需合理确定首免时间;首免后最好再加强免疫一次,之间要间隔一个月。可提高整体抗体水平和减少离散度;为了使仔猪具有较好的抵抗口蹄疫的能力,最好在母猪分娩前或配种前免疫一次;要注意群体免疫力,最好在母猪分娩前或配种前免疫一次;要注重群体免疫力,一定要提高猪群的免疫密度,低的免疫密度很难起到预防效果;说明书中能有6个月免疫期,但实践中由于受免疫操作、免疫密度、机体状态、其他疾病的干扰等原因的影响,有时可能达不到6个月。

     为在免疫中避免副反应的出现,需要使用高效苗,使剂量减少;先少批量使用,确信没有出现大范围副反应时,再扩大使用范围;如果出现大范围的副反应,建议暂时不进行接种,过一段时间后再免疫也许不再出现副反应或副反应会大幅度降低;分点注射;准备抗过敏药物;不健康的动物不用;尽量减少应激反应。

     2.3中兽医诊疗

     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外感热病,感染迅速,往往在能感知症状时就表现为里热的血分热、热入营血的重症,多数病症在中兽医的角度可以界定为热症、实症、阳症、温症,因此临床可用清营汤,以水牛角清营分毒,以淡竹叶、黄连、双花、连翘清气分毒。

     当口腔水泡溃疡时,表示脾有湿热、积热,治宜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可用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枝等。

     舌水泡溃疡,宜清心热,有洗心散、凉膈散。心火亢盛,以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清心火,以黄连、黄芩、黄柏、枝子清三焦火,这样,心火脾热去了,再用青黛散或冰硼散清洗口舌,口舌生疮就好的快。

     蹄水泡溃疡提示可有肝热,在热性病中还常有眼结膜潮红等症状,这也是在肝开窍于目所致。治宜清肝火,可用菊花、青葙子、决明子。泻肝火可用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枝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母畜乳房水泡溃疡,提示肾水不足,相火亢盛,可用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泻火。

3蓝耳病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即蓝耳病,是由PRRSV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怀孕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本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平均死亡率一般可控制在30%以下,死亡多为乳猪和保育猪。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加剧本病的流行。四季均发,常见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如非典型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细小病毒、附红细胞体、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等。可以是双重感染,也可以是多重感染。

     3.1临床分类

     感染蓝耳病的病猪多见呼吸困难、卧地不起,耳部发绀,神经症状,流产胎儿和木乃伊胎;病死猪皮肤充血、出血,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肺脏严重实变,呈紫红色、斑驳状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目前,蓝耳病的临床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诊型。

     急性型在潜伏期以及母猪、仔猪上的表现:潜伏期,人工感染2~7d,自然感染约为14d。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80%,早产母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耳部及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慢性型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亚临诊型的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养性率一般在10%~88%。为此,对猪群进行定期血清学监测在如今规模化、现代化养猪体系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血清学监测资料已经成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下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3.2免疫与防治

     针对流行毒株疫苗免疫时防控HP-PRRS的有效措施之一,能防HP-PRRS,也能防PRRS。灭活苗不存在毒力返强的威胁,但不能减少或阻止蓝耳病病猪排毒,需要经过多次免疫后,才能产生部分综合免疫抗体,免疫空白期较长,达5周以上。

     传统蓝耳病弱毒苗的潜在问题:免疫抑制,它必须与猪瘟疫苗的接种时间相隔1~2周;仔猪对其他传染病易感;扩散,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弱;育肥猪实际增重减少等。国家兽医局规定,新批准的蓝耳病弱毒疫苗不能使用于阴性猪场、妊娠母猪;疫苗毒返强;接种某些蓝耳弱毒疫苗后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猪场爆发后,隔离淘汰病猪,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及电解多维,替米考星;没有发病的接种疫苗。要根据不同猪场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只适用一种弱毒疫苗,禁止使用两种。有抗体的可不用免疫,不用活疫苗。配合抗生素控制激发感染。

     在寒冷季节,猪群发病多因风、寒、湿三邪,用药当以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合银翘散、三黄汤等为主方;炎热季节,多因暑、湿二邪而发,当以银翘散合香薷散或黄连解毒汤等为主方。当然,要根据患猪的病程及症状进行有重点地加减组方,如冬天发病中后期患猪不表现扎堆而皮肤发红者,说明病邪已发生循经传变,由表及里,治疗也要随之而变,此时应注意“合病”或“并病”的治疗,同时少用或不用温热药味。

(孙希)

上一篇: 当前生猪产业和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及思考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