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杨黑”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新杨黑”蛋鸡是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2011年培育起来的小型粉壳蛋鸡。该品种产蛋率高,抗病力强,蛋品质好,深受全国各地饲养者的喜爱。本文总结了“新杨黑”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新杨黑”蛋鸡的生产性能、保障鸡蛋品质提供参考。
1生物安全工作是“新杨黑”蛋鸡生产成功的关键
育成鸡免疫器官发育已经基本完成,鸡死亡率低,而此期间还没有产蛋,不产生经济效益,因而经常被忽视。但育成期生物安全是产蛋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只要做好育成期的管理,才能保证产蛋期的经济利益。育成期蛋鸡需要严格隔离,育成鸡不与产蛋鸡一起饲养,同一鸡舍只饲养相同周龄的鸡,饲养员只饲养相同周龄的鸡,有条件的企业尽量做到单场全进全出。
广义上讲,做好饲养管理,保证水、料、温度、通风和免疫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杨黑”育成期饲料控制
2.1好的饲料可提高“新杨黑”蛋鸡的生长发育
充分的生长发育可增加高峰期产蛋率,并延长高峰产蛋率的时间。好饲料需要有较高的能量水平、氨基酸水平、维生素浓度和矿物质浓度。“新杨黑”性成熟比“海兰褐”蛋鸡早10d左右,育成期营养好可以增加“新杨黑”同时开产,延长高峰期(90%以上产蛋量)的天数,后期产蛋量高。
2.2饲料原料管理是育成鸡饲料管理的核心内容
不同公司来源的预混料营养成分有差异,要选择维生素和矿物质浓度高的预混料。不同批次玉米的质量也会有差异,玉米因产地、含水率和容重等因素所含的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含量会有较大差异;有些批次玉米携带较多的病斑、虫蚀斑、霉菌和霉菌毒素等致病因子,会影响鸡的肝肾功能,尽量选择病斑、虫蚀和霉菌颗粒少的玉米,特别避免有霉菌斑的玉米。如果无法避免这些带毒玉米粒,要在饲料加工时添加脱霉剂,吸附毒素,缓解毒素对肝肾的伤害。“新杨黑”蛋鸡育成鸡饲料中不宜多加麦麸。过多的麦麸会降低饲料的能量水平,影响育成鸡的生长,育成期饲料麦麸添加量不要超过5%。要特别重视麦麸的质量,麦麸容易吸潮而发霉,妥善保存并时刻关注麦麸质量是育成鸡饲料管理的重要工作,如果发现麦麸有异味,要坚决弃用。麦麸的主要作用是供给饲料中的纤维素,用玉米替代配方中的麦麸短期内不会对“新杨黑”蛋鸡生长发育有影响,饲料纤维素可以使用其他替代品如大麦、米糠等,容重较低的玉米本身含有较高比例的纤维素。更改原料、不同批次原料或预混料的更换需要循序渐进,一次换20%~30%,给予鸡消化系统适应的过程。
2.3饲料配方因饲料原料质量、采食量和气温变化需要保持经常性的调整
如果玉米的容重低,需要降低麸皮的量;天气炎热鸡采食量低时,需要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提高豆粕的含量,减少甚至不用麸皮;气温低时,增加玉米的含量,可适当降低豆粕的含量。比较玉米、小麦和大麦的价格,如果玉米价格过高,可以用小麦和大麦替代部分或全部玉米,替代玉米前与预混料公司充分沟通,需要他们在预混料中更换一些酶制剂。
2.4根据发育状况将育雏期饲料更换为育成期饲料
育雏期饲料与育成期饲料的主要差别是必需氨基酸的浓度,育成料赖氨酸浓度约为育雏后期料的90%,从育雏料的1%降到育成料的0.9%。表1是参考海兰白壳蛋鸡W-36制定的“新杨黑”蛋鸡育成期可消化必需氨基酸的最低需求量。育成期必需氨基酸浓度下降可能有利于“新杨黑”蛋鸡肠道微生物合成氨基酸,促进鸡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在确保必需氨基酸含量时,育成期粗蛋白含量可下降到15%;如果没有额外添加必需氨基酸,为满足育成鸡对赖氨酸的需要,鸡6~12周龄需要约26%~28%的豆粕,鸡13~15周龄需要22%~23%的豆粕,鸡6~12周龄粗蛋白含量约需18%,鸡13~15周龄粗蛋白含量15%~16%。如果育雏期鸡群出现亚健康状况,鸡群发育慢,需要继续饲喂育雏期饲料1~2周,但第8周龄必需改为育成期饲料,促进鸡消化系统的发育。第13周龄开始额外添加少量的钙(表2),此阶段饲料中钙的含量不能过高,过高的钙浓度会影响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应了解预混料中已经添加的钙的含量。
2.5根据鸡群初产计划将育成期饲料换为预产期饲料
预产期是人为设定的,开产前2周设为预产期。预产期设计既要根据鸡的体重及其均匀度,也要根据“新杨黑”鸡蛋市场的需求。预产期要与光照配合,如计划18周龄开产达到5%产蛋率,需要在17周龄增加1h光照。预产期饲料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在前期基础上增加2%,为产蛋期来临积蓄营养。预产期饲料营养成分主要变化是要增加钙的含量,表2参考海兰W-36制定了“新杨黑”蛋鸡钙磷需要量。为满足预产期的需要,一般在预混料钙的基础上添加石粉,如果5%预混料中已经含有12%的钙,石粉钙含量37%,则16~17周龄配方中需要4.8%石粉,计算公式如下:5%×12%+4.8%×37%=2.5%
2.6通过控制采食量而不是降低饲料质量控制鸡的体重
质量好的饲料比质量差的经济效益更高,质量好的饲料采食少些就可可以达到标准体重,质量差的饲料需要采食更多饲养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标准体重,质量差的饲料还会造成生长发育不一致,鸡体重均匀度差。每天下午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使料槽中只有细的粉料直至没有任何料,空槽有利于鸡肠道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消化系统发育。根据市场需要和鸡的体重发育情况,确定饲喂量,制定空槽时间。利用空槽,可以调整鸡群,将发育较差的鸡挑出来补饲。
2.7粉料颗粒不宜加工得过小
粉状料多了不仅鸡舍粉尘大,饲料浪费,而且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育成饲料小于1mm的饲料占比不超过25%,1mm~2mm占65%,2mm~3mm的饲料占10%,13周龄后饲料颗粒可以大些,但超过3mm的颗粒不要多于5%。过大颗粒的饲料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大颗粒饲料主要是玉米,玉米吃多了会减少豆粕的采食,造成采食氨基酸缺乏,饲料颗粒不要超过4mm。
2.8匀料是育成鸡饲养的关键
匀料不仅可以促进鸡采食,而且可以发现局部饲料堆积。饲料堆积不仅浪费饲料,而且堆积的饲料易发生霉变、易发生维生素降解。加强饲料管理,发现霉变或长期堆积的饲料要及时清理掉,避免被误食。
3光照管理
3.1光照是鸡发育的开关
光照刺激的时机取决于鸡年龄(最小17周龄)、体重(至少1.21kg)、营养摄入量和每天至少12h光照的时间。当“新杨黑”体重达1.21kg时增加1h光照,之后每周或每两周每天增加15min或30min的光照时间直到每天光照时间达16h为止。鸡群未达到适宜的体重1.21kg之前不宜采取光照刺激措施。如果对低于标准体重的鸡群实施刺激光照,会导致蛋型的变小,高峰持续时间短或高峰过后产蛋下降过快等问题。
3.2光刺激可以获得小蛋
通常较早的光照刺激会使每羽鸡的产蛋增加一些,但蛋重偏小;较晚的光照刺激使蛋的总数减少,但产蛋早期的蛋重较大。在自然光照鸡舍,在上半年初产的鸡群容易产小蛋,下半年初产的鸡群容易产大蛋。通过光照控制也可以在下半年产小蛋。为了获得较高的产蛋率,并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在体重不达标时不宜做光照刺激;体重不达标,意味着鸡的消化系统、骨骼系统和繁殖系统发育还不健全,鸡提早开产会影响鸡的进一步发育,导致鸡早衰,鸡群达不到产蛋高峰,初产鸡死亡率高,后期蛋壳质量差。
4生长发育管理
4.1通过称体重分析育成鸡的生长发育
用一个刻度5g~10g的电子秤称量鸡的体重,每次称量至少30羽鸡,存栏1万羽以上的鸡舍应称重100羽。称重应该从鸡3周龄开始,每周称重,这对于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非常重要。体重指标包括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育成后期的均匀度非常重要,提高均匀度使鸡群同时初产,能降低死淘率,提高鸡的产蛋量。
4.2寻找影响鸡体重及其均匀度的原因
定期的称重能掌握鸡群偏离正常情况的日期,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鸡群17周龄的平均体重是1.21kg,体重在1.09kg~1.33kg的鸡数应该占到鸡群的80%以上。正常情况下,产蛋期的鸡均匀度应达90%。影响鸡群体重和均匀度的不利因素有:拥挤、疾病、断喙不当、通风不良、饮水不畅和营养不足。表3列出了“新杨黑”育成期的适宜饲养密度,密度过大是鸡均匀度低于90%的主要原因,调整好饲养密度是提高鸡后期产蛋性能的重要手段。
4.3保持通风
在冬季常因保温需求而不重视通风。通风不畅不仅鸡舍内氨气浓度大,氧气也不足。鸡靠吸进氧气进行新城代谢,氧气不足必然影响生长。在寒冷天气通过增加采食量提高鸡的抗寒能力。“新杨黑”抗寒能力强,即使在夜间也应保持鸡舍的换气。
4.4饮水管理
饮水管理的关键是保持清洁卫生的水和饮水器畅通。每天检查饮水是否有异味,每天检查乳头是否有水。饮水不足往往导致饲料消耗减少。
4.5刺激采食量提高早期增重速度
要培育出骨架发育良好的育成母鸡,关键是要刺激鸡群早期增加采食量,如多次数匀料,增加喂料次数等,以促进其骨架的充分发育。夜里增加1h光照并饲喂可以提高鸡生长速度。如果到13周龄生长速度还是达不到标准体重,则做好延迟鸡初产的准备,而不宜在13周龄~15周龄饲喂高能高蛋白饲料,避免鸡在初产前过肥,过肥的鸡蛋重大、死亡率高。
5免疫控制
5.1疫苗免疫是鸡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保证鸡群健康,首先是鸡可以饮用清洁卫生的水,采食符合营养需要的饲料,处于适宜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鸡舍环境;鸡场能够加强隔离,防止外来传染病的侵害。特定的疫苗仅对特定的传染病有效,许多传染性疾病还没有疫苗;一些病毒的种类很多,疫苗只对其中的部分病毒有效;一些传染性病毒变异快,疫苗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但无论如何,许多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离开疫苗是万万不行的。
5.2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
表4列出了目前常用的疫苗,表5列出了育成期的推荐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制定免疫计划、疫苗采购和保存、实施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都对免疫成功起关键作用,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后果都难以预料。
6转群管理
转群是鸡的一次应激,从鸡舍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从育雏鸡舍转到育成鸡舍,从育成鸡舍转到产蛋鸡舍,应激的程度取决于鸡在转群笼的时间和工人抓鸡的姿势。转群前3d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转群后3d继续添加,可以降低应激,促进育成鸡的恢复。转群时抓鸡、运输和放鸡都要耐心,转群笼的鸡只不能过于拥挤,防止鸡受伤害。
转群时间主要取决于鸡舍结构,最迟不晚于16周龄育成鸡应转入到产蛋鸡舍,最早可以在13周龄。13周龄鸡的骨骼发育已经比较好,正开始生殖系统的发育。越早转群鸡越早适应环境,能够建立对环境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在多批次产蛋鸡的鸡场,是有利于产蛋期的生产,鸡成活率高。
新鸡舍要彻底清洗、消毒,将上一批鸡残留的鸡粪、羽毛和剩余饲料全部清除出鸡舍,能够移动的设备转出到舍外。有条件的鸡场可通过检测鸡舍内微生物数量判断鸡舍消毒的效果。
转群日前1d需要再次确认饮水系统是否完全清洗,是否放净和清洗饮水管,喂料机、风机、清粪机和定时钟等自动化机器是否能正确工作,需要反复测试。
7总结
“新杨黑”蛋鸡容易饲养,精心的管理能够提高产蛋期的生产成绩。育成期饲养工作的关键是做好生物安全控制、饲料营养控制和免疫控制,饮水管理、体重管理、光照管理、通风管理和转群管理等都是育成期管理工作的重心。
上一篇: 河北张家口市委书记调研旗帜乳业一体化项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