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品种选择
养猪生产的第一步是确定所养的猪种,比如养猪人考虑养纯种猪好,还是杂种猪好?养纯种猪养哪个品种较好,养杂种猪选择哪种组合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选择?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本篇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讨论,在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常识。
1品种的含义
1.1物种、品种与品系
一般来讲,物种、品种、品系是一个从大到小的概念,物种包含品种,品种包含品系(图1)。
物种简称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学分类的基本单位,猪在生物学中的位置见表1。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即使交配也不会产生有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进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猪、牛、羊是不同的物种。
品种是物种间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及饲养条件,在数量和品质上基本符合人类的需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是畜牧学上的分类单位。品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经过人工选择后全世界猪的品种有400多个(据Valerie Porter编写的《世界猪种手册》),中国通过选择而认定的地方猪种已近100个(已列入省级以上《畜禽品种志》或公开出版物),列入国家保护的品种达42个(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4年2月14日颁布)。杜洛克、大约克、汉普夏等是著名瘦肉型猪品种代表,二花脸猪、梅山猪、宁乡猪等是优秀地方猪品种代表。
品系是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他们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并具有特定基因型的群体,一般是品种的过渡阶段。例如,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等品种,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是作为太湖猪的5个品系公布的,2014年则以单独的5个品种公布。这5个品种都以太湖猪为共同的祖先,外貌大多表现为头大,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耳大、软而下垂,耳尖与口裂齐平或超过口裂;全身被毛呈黑色或青灰色。生产上具有产仔数多的特点。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手段、不同目的的选育,又形成了具有特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等群体。梅山猪体型较大,骨骼粗壮;米猪骨骼比较细致;二花脸猪介于二者之间;沙乌头猪体质比较紧凑。国外著名的几种瘦肉型猪也有丹系、美系、法系等分别。虽然常根据选育的国家进行品系命名,但他们也具有各自特定的基因和表现型。
1.2品种具备的条件
作为一个品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来源相同、性状及适应性相似。
2)遗传稳定,具有一定的种用价值。
3)有一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数量。
4)经过法定品种认定单位认证。
1.3纯种与杂种
纯种即品种,也即纯合体,主要是由近亲交配而产生的个体,严格来讲是由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在有关目标基因的组成上不存在杂合性。但是,在生物学角度来讲,完全的纯种是不存在的,一方面由于基因在不断的变异,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的遗传效应不但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并且要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这样能够产生纯合体的几率便相当低。由于自然选择,纯合体或者纯合体的后代在竞争方面优势不大,因而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讲,纯合体也是相当少的。
畜牧学上的纯种是指同品种或品系之间的交配所产生的后代。比如说,丹系长白猪与丹系长白猪、宁乡猪与宁乡猪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反之则为杂种,例如,引进品种长白猪与我国优良品种梅山猪交配产生的后代。
2猪的品种类型划分及常见品种
2.1猪品种分类
猪的品种有多种分类方式,这里只介绍两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按照经济用途分类和地域分类。按照经济用途可将猪品种分为脂肪型、瘦肉型和兼用型三种,不同经济类型的猪在体形、胴体组成和饲料利用等方面各具特点。
1)脂肪型品种:该种类型猪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它是针对人类早期食物能量不足,对脂肪需求量大的情况下而培育的一种品种。它的的特点是胴体脂肪多,一般脂肪占胴体比例的55%~60%,瘦肉率40%左右,膘厚4 cm以上,整个外形呈方砖型。下颔松垂而多肉,体躯宽深而稍短,胸深,腿短而大腿丰圆,臀部宽平,体长大体等于胸围,体长和胸围最多不超过2~5 cm的差异,皮薄毛稀,体质细致,性温顺,耐粗饲,抗暑热,产仔数较少。这一类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体脂肪,而利用饲料蛋白质转化瘦肉的能力较差,单位增重消耗的饲料较多。老式巴克夏猪是典型代表。
2)瘦肉型品种:瘦肉型猪也称腌肉型猪。该型猪瘦肉占胴体比例的55%~65%,脂肪占30%左右,膘厚2.5 cm以下。体躯长浅,整个身体呈流线型,前躯轻后躯重,头颈小,背腰特长,胸肋中满,背线与腹线平直。后躯丰满,四肢高长,粗壮结实,皮薄毛稀,习性活泼,产仔率高,生长发育快,但对饲料要求较高。如从外国引进的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长白猪等均属此类型,金华猪、香猪则属于国内瘦肉型猪代表。
3)兼用型品种:兼用型的全称为肉脂兼用型,也即鲜肉型。此类猪的体型介于脂肪型和瘦肉型之间,瘦肉率50%左右,本型猪肉脂品质优良,风味可口。体形中等,背腰宽阔,中躯短粗,后躯丰满,体质结实,性情温顺,适应性强。我国地方猪种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国外猪种以中约克夏猪、苏白猪为典型代表。
按照地域可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淮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六种类型(具体内容见下节介绍)。
2.2我国饲养的代表猪种介绍
我国饲养的猪种可以分为优良地方品种、新培育品种及引入品种。
2.2.1优良地方品种
中国猪种较多,是世界宝贵的猪基因库,为世界猪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目前国内饲养的本国猪品种较少,饲养国外品种较多,本土猪耐粗饲、适应力强、肉质好等优良资源发挥不大。保护国内优良品种,合理利用国内猪种优势是当代养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饲养的主要优质地方猪种见表2)。
2.2.2培育品种
据统计,国内培育品种有19个,主要是利用引进猪品种与国内优良猪品种杂交育成,目前大批量规模化饲养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是培育品种虽然综合了国内外品种的优点,但是表达程度不太理想,优秀特征表现不是很明显。
2.2.3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引入猪种即从国外引入的猪种。从10世纪末开始至今,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猪种达10多个,而对我国遗传改良有重要影响的有5~6个,现择其重要几个介绍(表3)。
3品种决策
3.1猪场定位决定饲养品种
猪的繁育体系呈金字塔形,分为核心群、繁殖群和商品群,根据养猪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划分成相对应的专业场,各场饲养的猪群和生产的产品不同(常见的是杜长大生产繁育模式,其饲养猪群和生产产品见表4)。
3.2顾客需求决定饲养品种
顾客的购买欲望来自于需求驱动,顾客对猪肉及肉制品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变化的。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有别,生活条件较好的顾客追求的是其风味、口感;生活条件较差的顾客注重的是数量、价格;文化水平较高的顾客考虑的营养成分、生产方式;文化水平较低的顾客则很少注意这些方面等。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我们就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然而目前的猪肉及肉制品类型比较单一,这是今后养猪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情况下顾客重点关注的是肉质和胴体瘦肉率。
1987年Hofmann对“肉质”进行了定义:肉质就是肉的质量,他是肉品组织学、营养学和加工学特性的总和,是所有质量因素的总称。肉品品质包含了感官(食用)、营养、技术、卫生和人文五项内容,在此仅就与品种关联性较强的食用品质进行介绍。肉色、嫩度、风味及脂肪是肉质感官评价的主要内容,感官品质与品种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引进优秀品种比国内品种的肉质要差,国内优良品种的肉质为最好,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肉质介于两者之间。要生产优质猪肉一般选用国内优良品种和国外品种杂交为宜。
瘦肉率是指胴体中瘦肉的比率。瘦肉率受品种影响很大,瘦肉率的遗传力平均为0.46(0.35~0.85),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国外品种胴体瘦肉率较高,国内品种大部分瘦肉率较低。
3.3饲养环境决定饲养品种
狭义的饲养环境仅指影响猪只生产生活的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等,广义的饲养环境则是指除猪只以外,一切影响猪只生产生活的因素。这里仅对比较重要的气候、饲料以及饲养管理展开讨论。
3.3.1气候与品种
气候是大气冷、暖、干、湿等物理特征的长期(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平均状态。猪品种是在当地气候环境适应下进化而成的,猪离开产地气候环境都是一种应激,这也是大部分新引进品种在不适宜的环境下生产性能及抗病性能低下的原因,引进品种必须创造相适应的环境。中国地大物博,中西南北气候迥异,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进化形成了多个品种,这是中国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对世界养猪的贡献,我们必须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发挥他们的遗传潜力。
3.3.2饲料与品种
饲料是营养的载体,各种品种对营养的需要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品种需要匹配不同的饲料。瘦肉型猪需要蛋白水平高,营养浓度高,饲料敏感性高,国内品种反之。
3.3.3饲养管理与品种
饲养管理是指满足猪只一切生产生活的总和。家猪的祖先是野生动物,是通过驯养和驯化而成的。野猪可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觅食和选择环境,而家猪现在大部分圈养,现在已经发展到大规模集约化饲养,食物和环境都由人们提供,这就出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我们对猪的需求知多少,二是我们如何满足猪的需要。前者通过科学研究而解决,后者通过管理而到位。猪的品种不同,对营养的数量需求及环境的要求不一样,在这方面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修订的以NRC和ARC为瘦肉型猪代表的营养标准,各国分别制订的猪的环境标准,对猪的遗传表达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猪的品种达到了400多个,少量的几个营养标准和统一的环境标准是不能满足各品种猪的需要的,还需要科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制订适合各品种猪的标准。制定各种标准后,如何将标准落实到位,这是管理的职责。不同品种的猪对管理的敏感度不同,引进猪由于环境改变,生长和健康状况受到影响,遗传潜能得不到很好发挥;本地猪长期的风土驯化已经适应该环境,不需要给予特别的环境,也能发挥正常的潜能,如果本地猪有更好的环境和营养条件,其各方面的表现将更加优秀。
3.4生产效率决定饲养品种
养猪的生产效率主要表现在猪的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及繁殖效率等几个方面。
3.4.1生长速度与品种
生产速度快,猪只的维持营养(维持生命活动,而不生产和增重的的营养)减少,饲养周期缩短,设备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总体成本下降。生长速度的遗传力为0.2~0.3,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引入品种及它们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较快,国内品种生长较慢,用国内品种和引入品种为素材而进行培育的品种比国内品种生长速度有提高,但与引入外来品种的生长速度还有一定差距。
3.4.2瘦肉力与品种(见上2.2)
3.4.3抗病力与品种
抗病力是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即免疫力。免疫力又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力和获得性免疫力,与品种有关的主要是指先天性免疫力。先天性免疫力是由先天性免疫系统(其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发挥作用而产生,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器官和细胞越发达越完善,其免疫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差。处于壮年期生长速度较慢的地方品种,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达,免疫力较强;处于同时期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引进品种,先天性免疫体统不够发达,免疫力较差。
3.4.4繁殖效率与品种
繁殖效率一般是指窝产仔数和产乳力(产乳力一般用断奶窝重测量),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但是通过育种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产仔性能有很大提高,目前丹系长白PSY已达到30头以上,是引进品种中的佼佼者。我国的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等是高产猪代表,是世界宝贵的高产仔猪基因库。
3.4.5饲料转化率与品种
饲料转化率是指饲料被猪只利用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常以“料肉比”(增加单位重量所消耗饲料的重量)来衡量,但料肉比一词不准确,因为不是肉,而是体重。料肉比、饲料系数、增肉系数、饲料效率以及饲料报酬等都是饲料转化率的同义语。
以上对各种因素与品种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但是养猪品种选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我们饲养猪只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但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有多种。而每种盈利模式都是多种品种选择的结果。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以饲养瘦肉型猪品种为主,生产外三元瘦肉型猪,这种经营模式饲养成本较低,有较大的低成本竞争力,但生产的猪肉口感一般,主要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猪肉“量”的需要;二是以饲养本地优良品种为主,利用原始散养生产方式或现代集约化生产方式生产纯种猪猪肉,由于品种生长速度较慢,饲料转化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但是其猪肉能回归自然,吃生态猪肉,猪肉肌内脂肪较高,含有独特的挥发性小分子物质,具有口感好、风味独特,能满足国内部分追求传统、自然和较高品味消费者需要,即对肉品“质”的需要,国内“壹号土猪”“湘村黑猪”等品牌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另外,还有通过利用引进猪和国内优良品种杂交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想集中引进猪快熟生长和饲料转化率高及国内品种肉质好、抗病力强、耐粗饲的优点。这种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没能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这是今后一代和多代养猪人努力的方向。
(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张道中,刘元英)
上一篇: 猪场兽医记事(二十)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