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关于新生仔猪腹泻的反思

关于新生仔猪腹泻的反思

     近两年的新生仔猪腹泻,给许多猪场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其传播迅猛,防控效果差,有时反复发生,给养猪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许多农业院校及实验室,包括一些科研机构也都对此进行了探讨,众说纷纭,一时间出现了新病原说、病毒变异说、霉菌毒素说、流行性腹泻说和伪狂犬病说等众多学说,同时也给众多的兽药厂家及经销商提供了一个机遇和平台,纷纷举办所谓的“研讨会”,大力宣传其产品对仔猪腹泻的防治效果,但最终也没有总结出一套大家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案,搞的养猪人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

1流行状况

     这里所说的新生仔猪腹泻,不同于以往的仔猪黄白痢疾病和发生于产房的仔猪流行性腹泻疾病,其主要侵害出生3d以内的仔猪,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较大日龄的仔猪也会感染发病,而以往的产房仔猪腹泻多发于5~7日龄及以后的仔猪,其发病率、死亡率也有很大差别;发病季节多在春、秋、冬季,发病急,刚开始个别仔猪出现呕吐凝乳块,几小时即出现水样腹泻,迅速传遍全窝,短时间内即造成脱水性死亡,治愈率很低。前期的母猪基本都有腹泻的病史,头胎母猪最早发生。具有流行范围广,发病地区多,发病率、死亡率高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不同规模都有共同的腹泻症状,发病阶段多为新生仔猪(3日龄内),笔者认为导致大规模发病的原因应该具有相似性。

2发生原因

2.1病原

     由于其具有流行性,各猪场发生仔猪腹泻具有的共性和传统防控措施的失控现象,让很多人推测应该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或者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经过对发病猪场病料进行病原检测,发现新生仔猪腹泻病呈多病原现象,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轮状病毒等,其中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主。对于这种流行的新生仔猪腹泻,众说纷纭,给疾病的确诊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据一些权威实验室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发现病毒的确有一定的变异,但仍有很高的同源性,传统疫苗的保护率虽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单一感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综合各场的防治情况,应该结合各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一味模仿。如果是单一感染,确定病原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基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不同的病原采取同样的措施,则基本是无效的;如果发生混合感染,而采取的措施针对一种病原,基本也是无效的;如果发生了继发感染,就出现前期防治措施有效,后期无效的状态。

     笔者曾经处理了多起新生仔猪的腹泻,其中某个场开始发病后,经临床诊断和综合分析后,疑为猪流行性腹泻,采取边送检边防治等措施,1周后完全被控制(实验室检测病原为流行性腹泻病毒),间隔几个月后该场再次发生新生仔猪腹泻,随后采取相同的防控方案,结果无效,经现场询问与诊断,前段时间该场曾发生母猪大批流产,结合各种情况分析和实验室检测(发病产舍母猪蓝耳抗体S/P值基本都在3.0以上),属于母猪群蓝耳病暴发,怀疑为蓝耳病引起的仔猪腹泻,针对这种情况,母猪和仔猪同时注射圆环病毒病和蓝耳病核酸疫苗,配合干扰素、排异肽、抗生素治疗,10d得到较好控制。

    具体的仔猪腹泻防控措施,对于个别案例来说,如果具有针对性,效果较为理想,但如按个别案例方案去应对整体情况,效果往往较差甚至无效,给人以出现新病原或变异的病毒假象,导致传统疫苗和防控措施无效的错觉。

     严格来说我们所看到的仔猪腹泻只是一种现象,就好像“发烧”,“发烧”只是一种病理现象而不是一种病,没有哪种疾病其症状就是单一的发烧。因此,笔者认为近期流行的新生仔猪腹泻,应该是一类疾病的共同表征,定性为“新生仔猪腹泻综合征”比较贴切。

2.2病因

     笔者提醒大学思考,这些疾病为什么出现危害新生仔猪的共性?为什么不同的猪场、不同的情况都可发生?为什么原来几乎没有发生而现在频发?这场疫病暴发的导火索在哪?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去探讨与反思。

     现在大家对新生仔猪腹泻有一个共识,一致认为发病的关键原因在于母猪,新生仔猪后天特异性防御机能还没有建立,几乎一片空白,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来源于母源抗体,新生仔猪易感现象,说明母猪整体免疫机能有所下降,对仔猪的保护力降低。由于母猪抵抗力较强,较少表现临床症状,但给仔猪形成了天然的传染源。

     母猪免疫力降低的原因在哪儿?首先,近些年人们对品种的选育,更多的是根据人类需要,对一些经济性状进行近乎苛刻的选育,而对于动物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生存本能几乎没有选育,可以说是违背了自然选择的规律。同时由于对生产性能的选育使生产性能逐步提升,对营养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可母猪的营养指标,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使饲料原料的原粮在田间受到霉菌污染的程度较以前更加严重,在饲料的储存、使用环节又会出现2次污染,加之霉菌及霉菌毒素本身在动物体内存积,对动物实质性器官的损害具有累加效应,母猪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限位、限饲等外在应激因素,以及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最终势必导致母猪免疫机能降低,可以说这是很多猪场无法逃避的现实,因此不同的猪场、不同的情况就出现了共性。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蓝耳病病毒等,在猪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以前病毒和猪群可以和平共处,现在由于众多因素使猪群整体免疫力降低,新生仔猪是最脆弱的群体,其“保护伞”(母猪的免疫机能)减弱,使得新生仔猪的抗病阈值大为降低,加上环境控制、生物安全存在的漏洞,为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机体,一旦某个因素打破了原来的平衡,腹泻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3防控措施

     3.1对任何一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生物安全都应该放在首位。控制人流、物流,使用高效消毒液,提高消毒频率,防止外界病原的传入,减少内部环境病原的含量,使猪群健康保持在可控状态之下。

     3.2对母猪群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轮状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有些病毒发生了变异,虽然传统疫苗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若疏忽免疫,一旦发送传统的腹泻,猪群抵抗力急剧降低,那么变异的病毒就可乘虚而入。特别是头胎母猪应进行强化免疫,新生仔猪要在出生当天进行伪狂犬滴鼻(注意正确操作保证效果)。

     3.3环境控制,笔者认为仔猪腹泻不能忽视环境问题(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过低、忽冷忽热、温差过大,环境潮湿等都会导致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生,猪舍环境温度应控制在25~27℃,保温箱环境温度控制在32~35℃,湿度控制在65%~70%,保温箱最好使用电热板,防止仔猪腹部受凉,保温箱内撒密斯陀干粉,走道墙角放置生石灰块,能有效降低环境湿度,又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3.4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做好母猪保健,可使用一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添加剂。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因素造成的腹泻都属于肠道问题,应多关注母猪肠道保健,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调理肠道;母猪分娩过程注意消炎、补充能量,防止产程过长,降低仔猪出生活力,提供高品质奶水。

     3.5防止霉菌及霉菌毒素的危害,杜绝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及时清理料槽(特别是死角),防止残留饲料霉变,必要时饲料添加脱霉剂。

     3.6发生新生仔猪腹泻,应尽早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测,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相似,肉眼难以区分是哪种病原引起的腹泻,只有首先确定病原,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据笔者经验,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使用“干扰素”、“排异肽”效果较好,对因蓝耳病引起的仔猪腹泻,使用针对蓝耳病病毒的“免疫核酸”效果较好,如果是仔猪伪狂犬病引起的腹泻,则必须出生当天进行伪狂犬滴鼻。

     3.7及时开展品种改良,笔者认为引进本地区的地方品种基因加以选育,以提升猪只的抗逆性,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予以扶持。

4结语

    通过认真总结、反思,对于“新生仔猪腹泻综合征”,应该说是可防可控的,只有积极的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预防为主,找出病因、查出病原,针对性的防治,才能达到维护猪群健康的目的.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食富民牧业,连瑞营;河南省周口市周口金龙养殖,孙秀勤)

上一篇: 粪肥的价值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