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感染小鹅瘟的诊断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小鹅瘟病毒或称鹅细小病毒(Goose Plague virus或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主要侵害30日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急性肠炎及肝、肾、心实质脏器败血性病变为特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是危害和威胁养鹅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2013年3月,贵州省某肉鹅饲养场的5日龄雏鹅患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小鹅瘟。
1 发病情况
2013年3月,贵州省某肉鹅饲养场引进300羽雏鹅,3日龄雏鹅发病,表现为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至5日龄,共死亡雏鹅58羽。
2 流行特点
小鹅瘟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雏鹅,潜伏期3~4d,发病后数日内波及全群,死亡率最高可达100%。最早1~4日龄开始发病,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下降,20日龄以上很少发病。本病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环境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种蛋垂直传播。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最急性型通常发生在1周龄内的雏鹅,常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或发现精神委顿后数小时死亡,此型传播迅速,数小时内波及全群,致死率高达95%~100%。急性型病鹅离群站立,不饮不食,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两腿麻痹,全身抽搐。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孵化出的雏鹅或15日龄以上的雏鹅,表现为不愿走动、减食或不食、腹泻,症状较轻,病程也较长。
4 剖检变化
病死鹅腺胃肿胀、嗉囊肿大,心外膜出血、心耳充血,肝脏暗黄,肠道栓塞(图1)。图1 疑似小鹅瘟引起的器官病变
5 实验室诊断
5.1 病料采集
无菌采集刚病死鹅的肝脏置冰瓶中,立即送实验室进行诊断。
5.2 分子生物学鉴定
5.2.1 主要试剂:Taq DNA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SDS、蛋白酶K、dNTPs、GoldView I型核酸染色剂、DL2000、Tris、EDTA等均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苯酚、氯仿、无水乙醇等为国产试剂。
5.2.2 模板的制备:取病变典型的雏鹅肝脏材料,按1∶5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研磨成组织匀浆,10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按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料的DNA。
5.2.3 PCR扩增:根据GenBank中的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应用DNAStar软件,设计1对引物用于扩增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片段,目的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536bp。
上游引物:P1:3’-TAGCATGTT CGCTCATTC ACA-5’
下游引物:P2:3’-GTAAAGCTCCAAGAA-CATCCAGA-5’
50μL 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5μL、MgCl2(25mmol/L)0.5μL、dNTPs(10mmol/L)1μL、Taq DNA聚合酶(2.5U/μL)1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DNA模板3μL,用双蒸水补足至50μL。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45s,进行35个循环后,72℃延伸5min。PCR产物于4℃保存。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取8μL扩增产物加到10g/L的琼脂糖凝胶中,电压为90V,电流为40~60mA,电泳25min左右,然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
5.2.4 PCR扩增结果: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小鹅瘟病毒阳性模板和病死鹅肝组织DNA均出现536bp左右的单一条带,与预期大小基本一致。
6 分析与讨论
6.1 根据上述病死雏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判定该鹅场的雏鹅发生的是小鹅瘟。
6.2 根据诊断结果,立即对该养鹅场的雏鹅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并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抗菌素药物进行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6.3 为预防小鹅瘟,种蛋最好在产出后立刻消毒,种蛋入孵前再进行一次消毒。采用新洁尔灭浸泡消毒法。将新洁尔灭配成1∶1 000的水溶液,种蛋浸泡3min。同时用软布擦洗蛋壳表面后晾干。
6.4 加强饲养管理,鹅场提倡自繁自养,外地购入的种蛋应来自免疫种鹅。购进的雏鹅应隔离饲养20~25d,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饲料中应添加多种维生素,尤其是VA,以减少角质化的发生。
(贵州省新蒲新区新舟镇农业服务中心,肖学明;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王璇,李干洲)
上一篇: 河南安阳市青贮氨化秸秆达151.9万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