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微生物发酵床饲养模式对猪生产性能、猪舍环境、抗病力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床饲养模式对猪生产性能、猪舍环境、抗病力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我国各地探索的一种新型的养猪模式,与常规养猪模式相比,具有一些优点。目前,国内有关微生物发酵菌床养猪模式对育肥猪生长发育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而对保育猪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少。近年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以其“三省(省料、省工、省水)、两提(提高抗病力和肉品质)、一增(增加效益)、低排(污物排放低)”的特点,在各地得到大力示范推广和发展。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高效有益微生物与锯末等垫料混合发酵而成,猪将排泄物直接排放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本文就发酵床养猪技术对保育猪生产性能、猪舍环境、抗病力和猪肉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床养猪技术在保育猪阶段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对保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郭彤等选用体重7.5千克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保育猪饲养42天,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发酵床养殖模式,保育猪日增重显著增加19.5%,饲料增重比显著降低18.8%,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王诚等选用同批断奶的大约克60头,以常规猪舍(水泥地面)为对照,与水泥地面猪舍相比,发酵床饲养模式日增重显著提高5.26%,料重比显著降低2.57%。郭焱芳选用120头体重约为6.5千克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通过设置不同菌种的两组发酵组和常规水泥猪舍组对比,与常规水泥猪舍组相比,两个发酵床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9.87%和7.03%,料肉比分别显著降低了7.81%和6.32%。章红兵等选用23天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饲养135天,结果表明发酵床组保育期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17.02%,料重比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薛慧琴等选择出生日期相近、平均体重为9.0千克的二元杂交(大约克猪和长白猪)断奶仔猪共230头,随机选取150头在发酵床上饲养,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仔猪;另外80头仔猪在普通猪舍(水泥地面)内饲养,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圈舍组的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与普通圈舍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为了比较夏季发酵床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保育猪饲养效果,韩艳云等选择日龄相近、平均体重9.59千克的杜长大三元配套系断奶仔猪88头,随机分成两组,试验期为31天,结果表明保育阶段,两种模式结束重和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改进水泥地面模式日增重较发酵床模式提高14.6%、料重比降低11.7%。夏季保育猪在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下的饲养效果优于发酵床模式。

     以上结果表明,影响保育猪生产性能的因素有品种、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在遗传背景和饲料一致的条件下,养殖环境是关键因素。发酵床为猪提供了松散温暖的垫料,猪既可以躺卧在松软的垫料上,又可以翻拱垫料,所以在寒冷季节,发酵床养猪相对于水泥地面养猪均能显著提高猪的日增重,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同时能增加出栏体重,提高经济效益。但高温高湿条件下发酵床模式的生产性能低于水泥地面模式,而且发酵床的垫料投入较高,日常维护也需要较多的人工和菌种投入,发酵床模式综合效益低于水泥地面模式。

2对保育猪猪舍环境的影响

     郭彤等在秋、冬季节发酵床养猪和传统水泥地面养猪相比,发酵床猪舍内平均温度达20.4℃,水泥地面猪舍内平均温度达14.2℃,二者差异显著(P<0.05)。猪舍内湿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发酵床猪舍内氨气浓度和悬浮颗粒浓度均显著低于传统水泥地面猪舍。王诚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地面猪舍内温度显著低于发酵床舍,相对湿度无显著差异,发酵床猪舍内悬浮颗粒浓度及氨气浓度极显著低于水泥地面猪舍。薛慧琴等研究表明,普通圈舍的氨气含量6.74±1.38毫克/立方米,发酵床圈舍的氨气含量为4.00毫克/立方米,发酵床圈舍中氨气的含量比普通圈舍低40.65%,差异极显著(P<0.01)。

     以上结果表明,发酵床通过充分利用优势菌群的原理,定向发酵粪便,加快粪便腐熟,降低猪舍内氨气的浓度,有效地改善猪舍环境,同时避免了因冲洗猪圈而产生污水。

3对保育猪抗病力的影响

     薛慧琴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圈舍组的发病率为18.7%,普通圈舍组为29.6%,普通圈舍组比发酵床圈舍组高10.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床圈舍组猪因死亡而淘汰的概率为1.3%,普通圈舍组为6.1%,差异极显著(P<0.01)。章红兵等研究表明,在保育期,发酵床饲养方式发病率比常规饲养方式分别降低了32.36%,其中腹泻和呼吸症状发生率分别降低了60.71%和61.54%。郭彤等研究表明,与传统水泥地面饲养相比,发酵床饲养的断奶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73.8%,结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9.5%和36.9%,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12.8%和11.4%,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8.4%和14.2%,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13.1%和13.5%。

     以上研究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在改善猪舍内空气质量和地面环境的同时,使保育猪在采食发酵床中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后,改善了猪的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尤其是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消耗肠道内氧气,减少有害好氧菌的生存机会,促进了有益厌氧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活动,因而使有益菌群数量增多,而对致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保育猪的抗病力。

4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王诚等研究结果显示,与水泥地面猪舍相比,发酵床饲养模式大理石纹评分提高7.35%,失水率降低17.30%,对肌内脂肪的影响显著,失水率对照组较大,说明肌肉水分多,系水力低,肉品质较差,肌内脂肪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郭焱芳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组猪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7%和3.44%。发酵床养猪模式不会导致灰白肉(PSE肉)产生,第二、三组对比第一组肉色评分分别显著提高了11.63%和12.63%,滴水损失分别显著下降了11.42%和12.07%,熟肉率分别显著提高5.71%和4.42%,肉pH值、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肌内脂肪等各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以及氨基酸总量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三组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分别比第一组显著提高了23.58%和20.75%、18.18%和23.63%、14.15%和15.07%,风味氨基酸中异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8.18%和23.63%、44.9%和37.76%。发酵床养猪模式对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性影响,油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52%和8.31%,亚麻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81%和7.17%。对肉中微生物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潘孝青等选取150头保育猪,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常规饲养(自由采食组、限饲组)、发酵床饲养(木屑组、酒糟组、菌糠组),采用统一饲料饲喂。结果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下的猪肉pH值、持水力、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常规养殖模式,但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可以提高肌肉中部分风味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而改善猪肉的品质。

5结语

     发酵床养殖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育猪的生产性能,改善猪舍环境,增强抗病力和猪肉品质,但是要大面积推广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猪舍改造和发酵床维护成本高、疫病预防、菌种的活性差异受地域环境温度和气候的限制,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广东省博罗县畜牧兽医研究所,孟现成)

上一篇: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