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芜湖市优化畜牧业结构

芜湖市优化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芜湖市畜牧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畜牧业正逐步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但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必须逐步进行调整,建立一个优化的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以求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畜牧业产业效果结构现状

1.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市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949年的7.91%上升到了2013年的34.56%。与全国33.7%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却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48%以上的水平。畜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2.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草食牲畜比例小。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畜牧业生产基本以耗粮型为主,主要强调养猪作为“六畜之首”,忽视节粮型草食牲畜的发展。据统计,从1949年至2013年,生猪存栏增长了12.5倍,达到110.6万头。同期肉牛仅增长6.7倍,达到6.8万头。由此,导致肉类结构不合理。201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为15.8万吨,其中:猪肉9.95万吨,牛羊肉仅1.36万吨,禽肉4.49万吨,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62.97%、8.61%和28.42%。当然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世界平均水平的猪、牛羊和禽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3%、37.4%和20.9%。

     能繁母畜比例小。据2013年统计,全市存栏牛6.8万头,其中成年母牛1.9万头,占牛群总数的27.94%。这种结构导致繁殖慢,更新周期长。加上老弱牛多,对加快牛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合理的母畜比例应在40%~50%。

     良种畜禽比例小。2013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市畜禽良种率达到85%,而在畜牧业先进国家优良畜禽品种均在95%以上。

     奶牛生产滞后。2013年统计结果显示,本市奶牛数量仅仅只有2016头,年产奶量0.72万吨,远不能满足具有500多万人口(含四县四区)的中等城市的需求,这些年来,芜湖市场的奶制品完全被外地奶牛企业所垄断。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若人均年耗牛奶12千克,就需发展奶牛1.7万头,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饲草饲料结构与畜牧业生产结构不相适应。

     饲料作物在种植业结构中一直没有地位,历年来饲料地面积只占很少一部分,一般仅局限在城市郊区作为饲养奶牛而种植的青饲料地。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蛋白质饲料短缺。全市饲料粮占粮食总量不到20%,而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制成配混合饲料,大部分被以单一饲料形式饲喂猪、禽,浪费很大。饲料工业体系不完善,加工能力小,质量差。地方饲料工业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较快发展,但还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4.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步伐不快。  

     天然草地的产草量低,牧草品质差,载畜量仅为15亩一个黄牛单位。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市现有草场面积是160.6万亩,可利用面积138.7万亩,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

1.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原则。

     合理的畜牧业结构,一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二要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保持生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能够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四要有利于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

2.方针。

     根据以上原则,调整和建立畜牧业结构所应遵循的方针是:

     (1)要正确解决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关系。近年来,该市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的局面,总产量一直在175.5万吨上下波动,人均占有粮食350千克左右,除口粮、种子外,所提供的饲料部分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因此,要因地制宜区别各种情况,正确解决粮食生产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把解决粮食和发展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缓解和协调农牧之间的矛盾。

     (2)在继续发展养猪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养猪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肉食的主要来源,猪肉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在肉类比重中仍将占据重要位置。发展养猪生产,要走内涵挖潜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必须稳定存栏头数,提高出栏率、出肉率、瘦肉率和商品率,以增加优质猪肉的总供给量。在抓好生猪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牛、羊、兔肉在肉食结构中的比例。

     (3)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大力提高禽蛋和禽肉产量。家禽具有个体小,成熟早,生长快,繁殖力强,饲料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养禽业是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生产部门,是畜牧业中的“优势行业”。

     (4)注意提高牛羊的适龄母畜比例,以加快畜群周转。牛群中成年母牛的理想比例应为40%~50%,羊群中成年母羊的合适比例应在50%左右。

三、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措施

1.广开饲草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提高饲料转化率。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量。

改革耕作制度使种植业生产,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改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比例由8∶2改为6∶2∶2。

     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充分发挥草地的生产潜力。具体做法是:一是实行以草定畜,确定合理的载畜量。二是加强对草山草坡的保护,做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林牧结合。三是大力进行草地开发建设,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不断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饲料工业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推广配合饲料技术,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饲料资源。要加速饲料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点的建设,并加强对饲料的监测工作,确保饲料质量。饲料工业的重点要放在优先发展蛋白质饲料的开发利用上,积极开发城市食品工业下脚料、氨基酸添加剂、单细胞蛋白和多菌株饲料。同时要加快全价饲料的推广普及。

2.加速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畜禽转化和产出能力。

     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良种畜禽纯繁和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良种畜禽比例,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种畜(禽)场的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充分发挥种畜(禽)场的示范作用,力争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畜牧业投入,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发展畜牧业需要巨额投入,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诱导和鼓励工商资金投向畜牧业。随着国家财力的改善和好转,建议逐步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并把资金用于关系全局和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重点建设上。

4.强化畜牧适用技术推广,释放技术的增产潜能。

     一是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网络;坚持综合办站,兴办经济实体,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二是开展大范围的技术集团承包,这是迅速普及常规增产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技术。四是连接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促进畜产品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在优化畜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对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外贸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开发新的畜产品,兴办新的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开拓畜产品市场,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农业、畜牧业潜力都很大。一定要优化畜牧业结构,在坚持肉食品生产以猪、禽为主攻方向的同时,加快发展草食畜禽,达到猪、鸡、鸭、鹅、牛、羊、兔全面发展。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兴牧,实现畜牧业的腾飞。

(安徽省芜湖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夏生林)

上一篇: 为首都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