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规模化猪场生产工艺的实施要点

规模化猪场生产工艺的实施要点

    为了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可综合饲养规模、饲料营养、房舍设备、生产经营水平诸要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并进行科学的组织实施,才能保证其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产生最佳的规模效益。

1综合本场条件,选择生产工艺
规模化养猪普遍采用的是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连续流水式生产工艺,常见的生产工艺有以下几种方式。
1.1一点一线式生产工艺
1.1.1四段饲养生产工艺(适合千头规模猪场)
    空怀及妊娠期→分娩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肥育期,整个过程有3次转群:第1次转群:配准的母猪在空怀待配区观察饲养4周,在妊娠母猪饲养区饲养11周半,母猪分娩前1周转群至分娩哺乳猪舍;第2次转群:仔猪42日龄断奶后转至仔猪培育舍,母猪转至待配母猪舍;第3次转群:断奶仔猪在培育舍饲养5周,待体重达到20kg后转群至生长肥育猪舍,饲养15~16周,直至出栏上市(出生~出售180d,体重90~100kg)。
其优点:一是猪群分段较少,减少了猪舍修建种类和维修费用;二是减少了转群次数,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和猪只的应激反应。
1.1.2五段饲养生产工艺(适合万头规模猪场)
1)空怀配种期→妊娠期→分娩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肥育期。此工艺将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利于发情观察,便于集中配种,可提高繁殖效率。
2)空怀及妊娠期→分娩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期→肥育期。此工艺将生长猪与肥育猪分开,充分满足了猪只从断奶到出栏过程中对不同饲料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需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长潜力。
1.1.3六段饲养工艺(适合万头以上大型猪场)
空怀配种期→妊娠期→分娩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期→肥育期。此工艺便于实施全进全出的流水式作业和猪群保健。

1.2两点或三点式生产工艺(适合另有场地且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的大型猪场)
    繁殖场(公猪群、待配母猪群、妊娠母猪群、哺乳母猪群、后备母猪群)→仔猪保育场(早期断奶仔猪群)→肥育猪场(生长肥育群)。此工艺要求选择正确的断奶日龄,使用高质量的仔猪饲料,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需要额外场地和大量资金,但能有效控制一点一线生产工艺造成的疫病垂直和水平传播。

2根据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
    繁殖节律的长短一般按猪场的规模来确定,猪场的规模越大,相应的繁殖节律越短,反之则越长。年产5万~10万头商品肉猪的大型猪场可实行1~2日制,即每天或每两天有一批母猪配种、产仔、断奶、仔猪育成和肉猪出栏;年产1万~3万头的猪场多实行7日制;小于1万头的猪场视规模采用12、28和56日制。7日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为母猪的发情周期为21d,为7的倍数,便于制定繁殖计划,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怀母猪数;也有利于按照周或月来制定工作计划,建立有秩序的工作和休假制度。

3明晰生产指标,制定工艺参数
    明晰生产指标,并结合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符合实际的工艺参数,以指导猪场有计划地完成各项预定任务。表1是万头猪场的工艺参考参数。其中,繁殖周期【母猪妊娠期+哺乳期+母猪断奶至受胎时间+21×(1一情期受胎率)】决定母猪的年产窝数【365×(分娩率÷繁殖周期)】,而年产窝数与养猪生产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母猪妊娠期及母猪断奶至受胎时间相对不变,故提高情期受胎率和缩短仔猪哺乳期均能使繁殖周期的天数减少,继而增加母猪的年产窝数。实践证明,情期受胎率每增加5个百分点,繁殖周期减少1d。如情期受胎率为70%时,繁殖周期【114+35+10+21×(1-70%)】为165d,情期受胎率为75%时,繁殖周期为164d,如此类推。仔猪哺乳期每缩短7d,母猪年产窝数增加大约0.1窝。
   年需产总窝数【计划年出栏头数÷(窝产仔数×从出生至出栏的成活率)】与窝产仔数和出生至出栏的成活率有关,即窝产仔数越多,出生至出栏成活率越高,年需产总窝数就越少,换言之,需存栏种母猪的数量就越少。若按此工艺参数,该场年需产总窝数【10000÷(10×0.9×0.95×0.98)】为1193窝才能完成出栏1万头商品肉猪的任务,种母猪的总存栏数应为576头。

4掌握猪群结构,科学估算存栏
    规模化猪场的猪只由种公猪、种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生长肥育猪、后备母猪、后备公猪构成。按照生产工艺的指标参数确定比例,并分组合群进行工厂化、流水式、全进全出运转,使猪场存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猪舍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4.1由年总产窝数,推算每周各类猪群所需的头数
4.1.1分娩母猪数
对一个年产万头商品肉猪,采用自繁自养方式的猪场而言,年需产总窝数为1193窝,按一年52周计算,则周产窝数为1193÷52=23窝,即每周分娩母猪数为23头。
4.1.2妊娠母猪数
若妊娠母猪的分娩率为95%,则每周妊娠母猪数为24(23÷0.95)头。
4.1.3空怀配种母猪数
为确保每周有24头母猪妊娠,在情期受胎率为80%时,则每周参加配种的空怀母猪数为30(24÷0.8)头。
4.1.4哺乳仔猪数
若分娩母猪的平均产活仔数为10头,哺乳仔猪成活率为90%,则每周有23×10=230头仔猪出生哺乳,有23×10×0.9=207头仔猪断奶转入保育期。
4.1.5保育仔猪数
每周转入207头断奶仔猪,饲养至70日龄结束,若此期仔猪成活率为95%,则每周将有207×0.95)=196头仔猪转入生长肥育期;
4.1.6生长肥育猪数
每周转入196头保育仔猪,饲养至180日龄结束,若此期成活率为98%,则每周将有196×0.98=192头育肥猪出栏上市。
4.2由繁殖节律确定各类猪群的组数和存栏数
由于整个生产均按照7d为一个繁殖节律,故各类猪群的组数等于饲养的周数,其中种母猪的总计存栏为576头,若公母比例按自然交配1:25计算,则需23(576÷25)=530头种公猪,如表2。
4.3由更新率确定后备公、母猪存栏数
后备公猪数按年更新率33%计算,一年共需(23×0.33)8头;若半年更新,实际养4头即可,9月龄使用;后备母猪数按年更新率40%,选种率50%计算,每周需更新8头,8月龄配种。

5算准栏位数量,合理配置猪栏
规模化猪场能否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关键在于猪舍及栏位配置是否合理,而栏位数量可通过下列方法计算:
5.1各类猪群猪栏组数
即猪群组数+消毒空舍时间÷繁殖节律。如空怀配种母猪群猪栏组数=5+7÷7=6(组)
5.2每组栏位数
即每组猪群头数÷每栏饲养量+机动栏位数。如空怀配种母猪群每组栏位数=30÷5+1=7(栏)
5.3各类猪群猪栏总数
即每组栏位数×猪栏组数。如空怀配种母猪群猪栏总数=7×6=42(栏)按照以上方法,万头商品猪场猪栏配置数量如表2。
5.4各类猪栏的规格尺寸
5.4.1种公猪栏和配种栏
公猪栏结构为砖混结构或金属结构,高度为1.2~1.4m,每栏面积为4~6m2,如果兼作配种栏,则面积应稍大一些(7~9m2)。
5.4.2妊娠母猪栏
规模化猪场大多将妊娠母猪饲养在单体限位栏中,一般采用金属结构,栏长2.1~2.2m,宽0.55~0.65m,高0.9~1.1m。
5.4.3产仔哺育栏
一般由3部分组成:一是母猪分娩限位栏,栏长2.0~2.1m,宽0.6m,高1.0m。二是哺乳仔猪活动区,四周有0.45~0.50m高的栅栏。三是仔猪保温箱,箱内装有电热板或红外线灯。这种产仔哺育栏一般为金属结构,或栅栏用砖混结构,分娩限位栏仍用金属结构。全栏的长度为2.2~2.4m,宽度为1.5~2.0m。一些规模化猪场将产仔哺育栏全栏提高0.4m左右,即成为母猪高床产仔哺育栏,在分娩区和仔猪活动区各有一半金属漏缝板,一半木板,或全部为金属漏缝板。
5.4.4幼猪培育栏
大多采用网上培育栏,底网用钢丝编织,网底离地面0.3~0.5m,栏长1.8m,宽1.7m,高0.7m。5.4.5生长栏、肥育栏和后备母猪栏生长栏栏长2.7m,宽1.9m,高0.8m,隔条间距100mm;肥育栏栏长2.9m,宽2.4m,高0.9m,隔条间距103mm;后备母猪栏栏长2.1m,宽2.4m,高0.9m,隔条间距103mm。

上一篇: 小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