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高寒贫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

高寒贫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题,笔者针对青海省海北州甘子河乡尕海村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1 基本情况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位于青海湖东北岸,按照海北州委、州政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全州牧区“两区一带”的划分,属于 315 国道沿线以农牧业兼营和专业化商品生产为标志的高效舍饲育肥产业培育带。 全村现有草场总面积 1.29 万 hm2,其中冬春草场 1.13 万 hm2,夏秋草场0.16 万 hm2,全村共有农牧户 247 户约 870 多人,其中牧业户 204 户 760 多人,农业户 43 户 110 人。 现饲养各类牲畜 30 395 头(只、匹),羊用暖棚 112 幢,其中120 m2玻璃钢架暖棚 47 幢, 其余为 60 m2羊用暖棚。2013 年,村人均收入 8 650 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

     甘子河乡尕海村由于风大寒冷、干旱缺水等恶劣气候使该村 80%以上地区缺水,草场植被脆弱,草原“三化 ”加剧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抗灾保畜和生产自救能力差,农牧业生产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导致农牧民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使该村一直成为海晏县特困村之一。 全村有贫困户 91 户,占到了总户数的36.84%。 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 600 元,属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户有 21 户,占 8.50%。 2006 年由于干旱缺水,许多少畜、无畜户的草场无人租赁承包,使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受到严重影响,生活更加困难。

2 农牧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牧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 水、电、路、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造成尕海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主因素,尤其是缺水已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村人畜取水半径平均为 5 km,有些牧户达 8 km 以上。 现有的一条哈登木管道和 6 眼水井,由于年久失修,时断时续。 铁路以南十几户牧民至今吃的是从蓄水池储蓄的雨水、雪水,其饮水卫生状况极差。 人畜饮水困难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成为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牲畜暖棚建设也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已修建了 2~4 幢羊用暖棚,而有 80 多户贫困户因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 2005 年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 60 m2羊用暖棚至今未建成。

     2.2 贫困面大,扶贫难度大 全村贫困户达 36.84%,其中享受低保的特困户占贫困户的 23.08%,占全村的8.50%。 由于贫困,原始积累少,农牧业基础生产资料基数小,投入不足,生产规模不断削弱,微薄的农牧业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计。 有些无畜户仅靠租赁草场和国家低保补助度日,贫困加剧,仅靠自身能力难以实现脱贫致富。

     2.3 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退化加剧 农牧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差,使该村大部分农牧民仍无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加之气候地理因素制约 ,科技水平低,生态环境恶化,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农牧民增收困难。 全村“三化”草场面积达 0.33 万 hm2,潜在“三化”草场面积 0.53 万 hm2,草 质退化 ,毒杂草丛生,产草量下降,草原退化已对草食家畜为主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2.4 科技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差 尕海村虽然处于 315 国道沿线, 但群众经营观念仍然陈旧,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农牧业经营方式原始落后。 在近几年全州实施的牲畜“种子工程”改良项目活动中, 引进 1/2 野血牦牛和串换了藏系种公羊的群众已获得了效益,但仍有部分牧民无动于衷。 另外经营能力和经营形式“老套”,大部分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经营策略和信息的匮乏,难以保证养殖收益。

3 发展思路及主要举措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突破传统农业的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 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落后、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文化知识和经营素质不高以及信息匮乏是造成尕海村当前农牧业生产落后牧民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 现就尕海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3.1 依靠国家项目支持,尽早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工程 以实施“六有五进四配套”工程为突破口,首先改善尕海村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水、电、路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缺水、缺电、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被动局面,使其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从而迈开新的步伐脱贫致富奔小康。

     3.2 继续加大草原建设 ,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尕海村现有 1.29 万 hm2草场,出现“三化”的草场有 0.33 万 hm2,占 25.81%,潜在“三化”草场面积约 0.53 万 hm2,占 41.30%,尤其是向外租赁的草场放牧过度,草场植被破坏严重。 加之干旱缺水,草原建设投入不足,产草量不断下降,草质退化,毒杂草滋生,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力度,把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首要位置, 减牧增草, 推广优质高产饲草料种植技术和加工调制技术。 提倡舍饲、半舍饲养殖,推进草原灭鼠、灭虫、灭毒草、草场围栏、补播封育,提高草地自我修复能力。同时提高牲畜品种质量和母畜比例,优化畜群结构,加大羔羊育肥出栏,加快畜群周转,减轻草场压力,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高寒牧区草地生态环境, 实现草地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3 依靠科技,优化品种结构,促进现代化高效畜牧业发展 在草畜矛盾突出的今天, 要促进粗放型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的牲畜品种。 只有通过优化畜种结构,加快特色畜种的本品种选育,提高品种质量,改善饲养方式,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实现数量畜牧业向质量畜牧业转变。 充分利用良种“种子工程”技术、牛羊快速育肥配套技术、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草原保护和改良等技术。 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 ,培育一批有文化 、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牧民致富带头人,走科学养畜、科技致富的路子,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3.4 培育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探索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 逐步建立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创特色、树品牌”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种养专业大户、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参与农村、 牧区市场建设和农产品经营,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探索建立以集中竞拍“大白毛”为主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改善农牧民销售农畜产品的市场环境,促进高寒牧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3.5 加强农牧民劳动力就业培训,拓宽增收渠道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支持力度,发挥农牧区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多种渠道实现农牧民增收。

(青海省海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扈晓途)

上一篇: 多畜种育种原理与方法的比较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