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的遗传缺陷研究与分析

猪的遗传缺陷研究与分析

    大部分猪场在疾病防治中大多只注重传染病的预防及常见的脱肛、难产、物理性创伤等一些突发性外科疾病的治疗,对于阴囊疝、隐睾症、肛门闭锁、间性、内陷乳头等一些遗传性疾病却往往束手无策。在一般情况下其发生率相对较低,并且发生频率在中等以上的如内陷乳头、疝气、隐睾等遗传疾患都是非致死性的,但给种猪群选种选育工作及经济生产所带来的困难与损失非常大。因为患有隐睾、阴囊疝等遗传疾患的猪只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会影响猪的外观,妨碍猪只生长发育,屠宰后猪肉有膻味, 造成胴体价值下降,只能低价出售。发生嵌顿时,造成猪只死亡。再如患有内陷乳头的猪只用于肥猪屠宰不会影响肉质,但如果被作为种猪使用势必影响哺乳,同时还会干扰对后备猪其他性状的选择。
    猪的遗传疾患作为影响生产及育种工作原因之一,由于存在遗传方式的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困难,若严格采取措施又往往造成对生产性状选择上的干扰。因此 , 很多猪场明知猪遗传疾患危害较大但一般都较少采取措施。


1、遗传缺陷产生的遗传规律及发病机理
    遗传缺陷是猪群中常见的一类异常,其发生机理是由于调节抗体内发育及代谢通路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使通道的某个环节受阻,从而引起机体结构异常或功能的损害,使发育的个体所患的缺陷或异常。遗传缺陷具有先天性和家系遗传的特征,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向后代传递。对于占大部分的隐性缺陷而言,由于等位基因(Aa)的显隐性关系,杂合子不会表现发病。但如果表型正常的携带者(Aa)交配产生表型正常与缺陷纯合个体的比例为 3 ∶ 1,后代基因型 AA、Aa、aa 个体的比例为1∶2∶1,也就是 50% 个体为携带者,如果在胚胎时期 aa 个体流产或出生时即死亡,那么后代携带者为 2/3, 也就是 67% 个体为携带者。
任何一个性状的表现都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结果,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牵涉到许多对基因,因此即使是对质量性状选择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选择或许都不会如想象中般简单易行。所以发生遗传缺陷的主要遗传方式是多基因遗传缺陷,多基因遗传缺陷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和环境因素参与的一类疾病,是在微效基因加性作用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发病。研究表明,有一些复杂疾病,它们受控于一种多基因背景上起作用的易感主基因,同时受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发现这些易感基因是认识复杂疾病病因的关键,另外寻找疾病的环境诱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2、猪隐性遗传缺陷的发生类型及遗传方式
    据文献报道,猪的阴囊疝、脐疝、隐睾、内陷乳头等均为遗传缺陷,大量研究报道表明,猪阴囊疝就具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符合 2 对隐性基因重叠遗传,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 对隐性基因 h1h2,即只有 h1h1h2h2 纯合子时才表现出阴囊疝,遗传病患者父母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脐疝是肠管经脐部突出于皮下,有家族性。猪隐睾,单双均有家族性,过去的资料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近来资料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猪内陷乳头也受控于一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Clayton 等(1981)发现此种异常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力约 0.2。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猪遗传缺陷的发生情况,笔者利用 4 年(2010-2013 年)的时间在猪场内观察收集,得到的资料完整可靠,收集到的资料有 : 完整的系谱资料、患病猪的父母代及曾祖父母代及同胞的生产情况、发病情况,其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2.1   猪疝气
    猪疝气是常见的外科性疾病,是腹部的肠管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腔孔的一种常见病。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脐疝、腹股沟阴囊疝、腹壁疝 3 种。其中阴囊疝发生的几率最高,是腹腔脏器 ( 多为小肠 ) 经鞘膜管进入鞘膜腔引起的, 俗称 “通肠蛋” ,其发生的猪只人们常称“通肠猪” 、 “气包猪” 。根据施启顺等(1988)对湖南省16个猪场的 1394 头母猪及其 19204头仔猪的遗传病发生率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阴囊疝发生率 1.13%,脐疝发生率 0.1302%。根据表 1 可得,我场腹股沟阴囊疝的发生率为 0.416%,脐疝发生率为 0.0343%,远远低于施启顺等在 16 个猪场的调查结果。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阴囊疝发生的部位左侧多于右侧,个别出现两侧都发生的病例。同时发现 2 月份、12 月份出生的仔猪发生阴囊疝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据观察,此病有明显的遗传性。通过对发病猪只的系谱追踪发现,患有阴囊疝仔猪的同胞留作后备母猪后,与携带隐性基因的种公猪交配,有极少数母猪分娩出的仔猪中一半以上小公猪患有阴囊疝。携带隐性基因的公母猪交配出生的小公猪发生阴囊疝的几率较低,极少数配对中偶有 1 头仔猪发生阴囊疝,其他仔猪正常。这与施启顺等对于阴囊疝的遗传方式的阐述,其遗传方式为 2对隐性基因的重叠遗传并不矛盾,也就是说隐性基因携带者公母猪交配所出生的仔猪中阴囊疝发生率为 1/15,隐性基因纯合体与其杂合体交配出生的仔猪中阴囊疝发生率为 1/2。
2.2   猪隐睾
    隐睾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可为单侧也可能双侧隐睾。根据表 1 可得,隐睾在仔猪断奶前发生率为 0.6966%,其中单
    睾较双隐睾发生频率高,其中单睾发生占隐睾总数 84%,其发生率为 0.5836%,双隐睾发生率为 0.113%。在断奶到性成熟时期,绝大多数仔猪的睾丸得到正常下降而成为正常猪,仅有少数猪只到达屠宰日龄仍旧保持隐睾症状。通过统计发现,6—9月发生隐睾的几率相对较高,占全年发生率的53%。通过系谱追踪其父母,发现有 29头母猪在这期间所产胎次中有 2 ~ 3 胎都有该病患仔猪存在。同时发现患有隐睾缺陷猪只的同胞被留作后备公猪后,所产仔猪也患有同样疾病的病例有 13例,从而推测隐睾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同时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3   内陷乳头
    内陷乳头指占据乳头的正常位置,但乳头比正常的短且顶端形成一火山状结构,使乳头不能从乳房表面挺起,造成仔猪吮吸困难。 而且由于边缘区变厚,乳汁不能通过乳头管。 分娩后乳头肿大,但乳汁分泌功能逐渐衰退。故内陷乳头属无效乳头。有少数仔猪在出生时就能表现出半数以上乳头的内陷症状,断奶时绝大部分仔猪具有内陷乳头症状都能表现出来,但如果要充分表现出来需要仔猪达到性成熟。通过多年的观察,内陷乳头多发生在脐部附近或腹前部,并且绝大部分以窝内母猪发生为主,也就是一旦发生内陷乳头,全窝小母猪都或多或少发生其症状,公猪表现不明显。许多研究都表明,内陷乳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受控于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在选择后备公猪时,不仅要看个体发育,同时也要检查其同胞母猪的乳头情况。
    由于仔猪不能从内陷乳头得到充足乳汁,特别在乳头少,仔猪多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寄养,部分出生体重小的乳猪发生饿死现象, 因而造成经济损失。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内陷乳头在我场发生几率也比较高,经过近几年的选育,也就是发现内陷乳头,全窝不留种, 目前, 该现象在我场有下降趋势。


3  遗传疾患的排除对策
3.1   严格选种,健全系谱,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为了防止遗传缺陷的流传,首先的任务是做好选种工作,除了已表现出症状的个体绝对不能作种用外,对可疑的隐性有害基因携带者也不容忽视。如果母猪后代中出现疝气,则全窝不留作种用,可以作肉畜饲养,与配公猪最好不作种用。按此法选育种猪,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可逐步减少猪群中隐性有害基因的频率,从而减少各类遗传缺陷病的发生。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检测出隐性基因携带者,然后将其淘汰,降低危害。
3.2   避免盲目的近交
    近交会使遗传病杂合子交配的机会大增,因为群体中外表正常,是异常基因携带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3.3   健全档案资料,做到有案可查
    除了对猪群血统关系,生产性能有明确的记录外,对各胎次出现遗传缺陷及异常的情况也应记载清楚,以便全面考察种猪性能。
3.4   降低不良环境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多基因遗传缺陷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互作的结果,例如母亲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胎儿容易产生隐睾,可见母体的内环境对胎儿所产生的影响很大。除此以外,高温高热、不良用药、意外创伤、应激因素等环境因素都会增加遗传缺陷发生的几率。

上一篇: 上海晨冠等四家乳企完成“新证|换证审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