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尹宝英 熊忙利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适应咸阳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作为陕西省的重点建设专业, 近年来,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以定岗实习为突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1], 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 两本证书, 三个系统, 四业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 “1234” 人才培养模式)。
1 内涵
“1” 指一条主线。以培养畜牧兽医行业畜禽生产、 动物疫病预防与诊疗、 饲料兽药生产与营销、 畜牧业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这条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既对学生实施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 又对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2” 指两本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或技能等级鉴定), 至少获得一个以上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或技术等级证书), 如兽医师资格证书、 疫病。
“3” 指三个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时, 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教学三大部分既自成体系, 又相互关联、 相互渗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学年的职业领域政治理论、 思想品德、 法律知识学习、 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素养训练、 第三学年的社会就业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中得以落实与强化,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从刚入学起, 学生便对正在学习的、将来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从了解到熟识, 从概念到抽象, 从观摩到操作, 从模仿到创新, 形成一个完整的与专业及工作过程相协调一致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发展独立的个人自我意识和体现自我社会价值提供可能的前提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三年全程连续的实践活动, 将校内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及企业, 作为学生连续实践活动的技术平台, 让学生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 能够得到连续而不间断的实践训练,保证其实践过程的连续性,所学知识的稳固性和掌握技能的熟练性。
“4” 四业融合。行业 (企业)、 职业、 学业和就业的相互紧扣、 高度融合。行业 (企业)与学院进行校企业合作, 组成专业建设委会, 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业是指学习期间, 学生在学校既要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 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 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2 实施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系领导、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咸阳市畜牧兽医行业领导和知名企业家 (或技术权威)组成。 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制订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研究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实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 教育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
对准行业 (企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紧紧围绕陕西关中地区 “猪、 牛、 鸡、 羊” 四大主体畜禽, 着力培养学生 “养、 料、 病、 药、 销” 五大职业岗位能力, 为畜牧业畜禽生产企业、 饲料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 畜牧业行政管理与服务部门输送能胜任畜禽生产、 动物疫病防治、 饲料兽药生产和营销、畜牧业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强化 “双师” 素质培养, 建设理论与实践双优的专业教学团队。在 “1234”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要继续采取外聘、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 “双师” 素质, 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加大校内实训室与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以原有实验室为基础, 通过增加经费投入, 强化校内实训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为实践教学提供优势的硬件条件。通过校内实训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创建仿真的技术设施, 真实营造工学交替、 产学结合的教学情境, 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化考核方法,强化实践考核,创建多环节实践考核体系。现实践考核改革迟缓, “一卷定乾坤” 的考核模式仍是主要方式, 其考核方法简单, 考核形式单一, 缺乏对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测试环节,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考核需要。今后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法, 强化实践考核, 创建多环节( 课程实验、 综合实训、 教学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 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等) 实践考核体系。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考试) 相接轨, 结合专业与相关职业工种, 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探索 “以证代考” 的考核机制。
上一篇: 饲料企业各组成部分和大数据的应用展望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