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肉鸡遗传育种与资源研究室主要技术研发亮点

肉鸡遗传育种与资源研究室主要技术研发亮点

——2013年肉鸡产业实用技术的创新性研发亮点(1)

 

文杰: 鸡肉品质性状基因挖掘与新基因鉴定取得突破
以北京油鸡、 北京油鸡与科宝肉鸡杂交的F2资源群体为研究素材, 利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 芯片和全基因关联分析 ( GWAS ) 等技术, 筛选得到影响肌内脂肪含量、 肌肉干物质含量及肉色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4个。在3号染色体0.65 Mb区间内, 与重要产肉量性状-胸肌重/率的SNP全部达全基因显著关联水平。通过进一步的不同发育阶段胸肌组织mRNA表达丰度分析, 确定了该区域内的基因GJA1 (编码一种缝隙链接蛋白) 为主效基因。这一研究结果与利用cDNA组织特异性芯片差异筛选获得的胸肌及肌内脂肪发育调控信号通路相吻合, 即细胞连接相关通路在肌肉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舒鼎铭: 鸡黑色腹膜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
采集黑色腹膜鸡的腹部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 发现该部位存在大量类似黑色素的沉积物; 提取黑色物质进行红外衍射光谱分析, 显示该提取物具有合成黑色素 (标准品) 的特征峰, 说明鸡黑色腹膜中有黑色素沉积; 进一步对惠阳胡须鸡黑色腹膜组织进行电镜观察, 发现该部位具有完整的黑色素细胞。因此认为: 腹膜组织中固有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过度沉积是造成鸡黑色腹膜的重要原因。对AH资源群体黑色腹膜性状进行单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发现1、 20号染色体上存在与该性状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域, 其中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MAP3K7IP1、 HIPK2以及20号染色体上的 BMP7 三个基因附近的 SNP 效应最显著, 确定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参数估计发现, 黑色腹膜为中等遗传力性状, 遗传力为0.33。根据腹膜颜色将惠阳胡须鸡分为黑色腹膜组和正常腹膜组, 发现黑色腹膜组在3、 6、 10、 13周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正常腹膜组。

 

陈宽维: 白羽肉鸡新品种培育取得阶段性进展
通过利用国际肉鸡育种公司的先进育种素材, 合成了快长、 节粮的白羽肉鸡新品系, 在大量配合力测定的基础上, 筛选出优秀的配套组合。该配套系商品代生产性能的标准化测定表明, 该配套系在42日龄料肉比、 存活率、 肉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更适合国内的饲养条件。该配套系的育成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新品种培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蒋小松: 开展地方鸡种遗传资源评价及育种规划研究
基于线粒体D-loop开展了米易鸡、 泸宁鸡、草科鸡等3个四川少数民族地方鸡种的素材收集及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并进行了母系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同时对其原始起源和分布进行了推测。
基于市场经济学及遗传学原理, 采用结合纯种和杂种性能的综合选择法 (CCPS) 为育种模型,将生产效率性状和肉质性状同时纳入育种方案,研究确定了4个专门化品系中目标性状的最适宜权重分配, 建立了肉质性状和生产效率性状的平衡选择方案。

 

张细权: 快慢羽等4个外观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子改良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研究团队多年的积累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快慢羽基因的qRT-PCR 方法, 该法针对 CNV 引起快慢羽表型的情况确定了定量 PCR 方法快速检测快慢羽基因,准确度高、 简单快捷、 结果容易判断; 确定了黄色肤色的分子检测方案, 并在有关育种公司应用; 对青脚基因关联SNP的研究发现, 与青脚性状关联的SNP集中在Z染色体72.57~72.98 M的地方, 该区域的GRAMD3可能是候选基因, 麻羽性状的不同表现与MC1R基因的多样性存在对应关系。

 

李辉: 开展全基因组范围SNP互作效应对肉鸡腹脂性状影响的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肉鸡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的第十一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 用鸡60 K SNP芯片对全基因组范围内SNP标记进行上位效应分析, 研究SNP二维互作对腹脂重的影响。研究共发现52个显著的SNP互作对; 构建了影响肉鸡腹脂性状的SNP互作网络, 并对网络进行了分析、 评价与注释, 共有22个QTL、 97个基因和50条通路被注释于互作网络。全基因组范围内影响腹脂性状的互作研究是单点关联分析研究的必要补充, 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和研究结果, 可以更全面地解释目标性状的遗传变异,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肉鸡腹脂性状的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对进一步优化动物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方法和全基因组选择方案来说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 2013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亮点展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