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的临床类型
1. 关节炎型
这类链球菌病(SS)主要侵害四肢关节。兽医临床表现关节肿大、跛行和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严重者后肢拖地,后肢瘫痪,匍匐样采食饮水,有的后躯皮肤碰地擦伤。此类型很容易恶化为全身败血症状。生产实践中,造成四肢的疾病一般有猪支原体肺炎(MPS)、猪副嗜血杆菌病(HPS),外伤也可引起。临床区分的要点是 : (1)支原体关节炎(MPS)
伴有咳嗽喘气症状,病猪消瘦,天气突变及寒冷时易发生,过几天症状自行消失,无炎症特征性病变,易复发,且发病头数少。
(2)猪副嗜血杆菌病(HPS)
主要侵害关节炎部位的浆膜,又称浆膜炎,炎症症状轻微,注射治疗后,强行驱赶能行走,但是走几步又恢复正常,并伴有尾尖耳廓等边缘部位呈焦黑颜色,有萎缩状况,对氟苯尼考敏感。
(3)外伤
有明显的肢蹄外伤表现,如出现伤口、流血等。关节炎型链球菌治疗时主要针对四肢关节炎,以注射阿莫西林、青霉素和普鲁卡因封闭局部能缓解症状。病猪应单独隔离,人工喂食喂水,尽量减少运动。
2. 败血症型(全身型)
这类链球菌病主要侵害血液,病猪皮肤潮红,起初误以为是添加剂中有铜铁元素,但随着时间推移,皮肤会呈紫红色,再是紫黑色,遍及全身。病死猪呈全身大红袍样。此类型的链球菌病极易与蓝耳病(PRRS)混合感染,与猪瘟(CSF)、猪副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各型肺炎并发感染,形成“高热病”,从而加速死亡。临床上产生 1+N>1+N 的综合相加效果,治疗时抗生素也束手无策,也很难按症状区分其发病时的归属病原,只有通过细菌学检验才能检测链球菌是否存在。即使分离出链球菌,还要区分链球菌是否占主导地位,其判断指标是 :链球菌病占主导时猪只体温很容易上升至 41℃,其他病则体温均在 41℃以下。
3. 脑膜炎型(神经型)
这类链球菌病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痉挛以及眼球斜视等症状,有急慢性之分,症状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有时按顺序依次一排圈舍喂食过去,猪只还是欢快抢食,返回时即见病猪倒地痉挛、全身抽搐、四肢乱蹬并很快死亡,这是最急性脑膜炎链球菌症状,来不及抢救治疗,也往往由于多种病原同时感染,造成强大的攻击力,死亡率极高。慢性病例常形成僵猪。
4. 豆包渣型(局部型)
链球菌一般定居在扁桃体,易引起支气管肺炎。机体抵抗力强大时,加上治疗有效果,于是全身症状集中于颈咽部,形成肿块脓肿包。症状较轻时,开始肿块坚硬,有热感,影响采食 ;随着病程发展肿块慢慢变软,有波动感,形成脓汁脓包,小的脓包身体可以自行吸收,大的脓包要行手术切开。切口部位常在波动感最低位处,这易于自行排脓,最好用雷夫奴尔引流,效果很好,同时还应配合全身抗感染治疗,一般对生长育肥阶段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排出的脓汁要做无害化处理。
链球菌病的以上各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最棘手的是多种病的混合感染,从前几年“全国一片蓝(蓝耳病)”、“全国一片红(附红细胞体)”和“全国一片热(高热病)”中,无不混合感染链球菌病。该病难以处理,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尽管治愈,但已耗资巨大,得不偿失。
上一篇: 红耳龟的人工饲养技术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