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概述
冯俞菲 东北农业大学
1938 年,爱尔兰人 Shanks 首先报道了仔猪水肿病。1949 年,Timoney 用自然病例肠内容物的上清液经静脉注射,复制出了猪水肿病,并推测猪水肿病是一种肠毒血症。1951 年,Hudson 等从水肿病患猪的肠道内分离出溶血性大肠杆菌。1988 年,Cannon用致水肿病大肠杆菌产生的 VT 毒素对猪静脉注射,复制出水肿病。我国于 1956 年在北京首先报道该病,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引起猪水肿病的大肠埃希氏菌最常见的血清型为 O138、O139和 O141,这些菌株不具有侵袭性,但有时可从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到,而且,与水肿病相关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是宿主特异性的,多见于猪,一般不能在其他种类动物中发现。
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较少见,表现为突然发病,病程仅 1~2h,突然死亡。急性型多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病猪肌肉颤抖、蹒跚样步态、无目的运动或转圈,进而发展为共济失调、麻痹和倒卧,四肢呈划水样,多数病猪于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分钟或几天内死亡。慢性型较少见,表现为精神萎靡,卧地不起,最后消瘦衰竭而死,病程为 2~15d 或更长,若病初及时治疗也可痊愈。猪水肿病常在同群猪中以生长发育良好的猪易发病,呈急性经过,病猪突出的体表变化为颜面部水肿,尤以眼睑及其周围水肿显著,有时在颈部、下颌间隙、后颈、股前和腹股沟部也能见到同样的皮下水肿,鼻黏膜散在出血点并有多量粘液。胃壁水肿明显,出现率最高。结肠和盲肠也常见水肿,小肠壁水肿少见,肠系膜,特别是结肠肠系膜水肿明显。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各体腔积水,尤以心包、胸腔和腹腔最为明显。此外,胆管壁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也常发生水肿。
猪水肿病自报道以来,几乎在各养猪国家均有发生。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见于断奶后 1~2 周,最小的发病猪仅为 3 日龄,而大者则为 3~5 月龄。最初患病的猪多为生长快、体况健壮,膘情较好的仔猪,而瘦小仔猪发病较少。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和感染仔猪。病原菌随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再通过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猪,通常情况下该病发病率约 10%~35%,病死率达 80%~100%。本病在我国北方以每年 3~5 月和 9~12 月较多见,南方春季由寒冷向温暖潮湿转变的气候,可导致水肿病发病率上升。该病虽然主要由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但是由于饲料和饲养方法的突然改变,如:采用提早断乳,提早补料,甚至用全价仔猪料或浓缩料,使饲养水平突然改变;气候骤变或转群、断奶、饲料中蛋白质过量、饲料成分单一,维生素 E 和硒缺乏,阴雨潮湿、饲养方式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诱发本病。
上一篇: 输精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