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控制治疗里默式杆菌的正确方法

控制治疗里默式杆菌的正确方法

冯林 祁州市岗上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近年来,里默式杆菌已经成为了肉鸭养殖中的常见病,以15-30日龄的鸭只患病率最高,其死亡率在4%-60%不等,可以说快速有效的控制治疗是养殖场防范里默式杆菌的重要手段。4~5 月, 邳州市港上镇 4 个肉鸭场的3~5 周龄商品代樱桃谷肉鸭陆续发生咳嗽和打喷嚏,精神沉郁,行走困难,并发生大批量急性死亡,经过兽医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 最后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1 发病情况
    经过现场了解, 发病鸭主要以 15~30 日龄雏鸭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为 4%~60%不等,发病日期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 这些鸭在刚发病时即开始治疗,即使这样其死亡率最高也达到65%以上。

2 临床症状
    鸭群常常突然发病, 病初表现为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的分泌物,使周围羽毛粘连或脱落。 急性病例常表现由呼吸道病状开始,如轻度的咳嗽和打喷嚏,继而精神沉郁,行走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 眼周围的羽毛常被眼部的分泌物粘连而表现为湿润的眼圈,鼻孔有多量黏液,病程中期病鸭嗜睡,腿软弱,缩颈或嘴抵着地面,不愿走动或行走蹒跚。 病后期病鸭粪便转为黄绿色,出现脚瘫和神经症状,如摆头、痉挛,头倒向一侧,两腿向后抽搐,似划水状,头向后仰,最后呈角弓反张姿势而死。 调查发现日龄较小的鸭(4 周龄前后)的发病率较高且死亡率也高。

    少数病鸭包括1 周以内的雏鸭可出现原地转圈、不断嘶鸣,头颈歪斜的现象。日龄较大的病鸭(40日龄左右)发病率较低,有的可耐过,病程长达4~5 天 ,死亡率也低 ,但所有病鸭愈后生长发育缓慢,恶性消瘦,无经济价值。

3 剖检病变
    大多数急性病死鸭最明显的病变是内脏呈浆膜纤维渗出性炎症, 临床上笔者共剖检了 100 多个病例,据统计发生肝肿大的占到 95%,胆囊肿大充盈的占90%,纤维素性肝周炎 、心包炎 、气囊炎占80%,1 周龄内死亡病初表现出呼吸道症状的病鸭,剖检常无明显的病变,仅可见气囊壁上附着有少量的乳白色的气泡式分泌物。 有些病例尚可见到脑膜充血或小点出血,腹膜炎 、关节炎 ,鼻窦腔内积聚干酪样分泌物或黏液。 无菌操作进行肝脾触片,心包液、心血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从涂片中可见到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因其易与大肠杆菌混淆,1 周龄左右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所以确诊需通过实验室诊断。

4.1 无菌操作取病死鸭的心血 、肝脏 、脾脏关节液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小杆菌,单个、成对、少许呈丝状,两极浓染,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形态特征。
4.2 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取病死鸭的肝脏和脑组织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上,分别在37℃恒温箱和 37℃烛缸中培养 24 小时,在麦康凯平板上无菌落出现,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产生圆形、光滑、湿润、微隆起、半透明露珠状的小菌落,不溶血。将培养物涂片镜检,与病料抹片相同。涂片镜检菌体呈杆状,有的呈椭圆状,多数单个存在。
4.3 药敏试验该菌对红霉素、 阿莫西林和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中度敏感,对链霉素、氨苄青霉素低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有耐受力。

5 治疗
5.1 对未发病的鸭群与发病鸭群隔离开 ,同日龄鸭群中,病鸭和健康鸭也要隔离开。 有条件的还要更换不同的饲养员。
5.2 对整个鸭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包括饮水消毒,病鸭栏用石灰水进行冲洗。
5.3 病鸭用甲砜霉素、 氯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蒽诺沙星、新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每只病鸭每千克体重注射丁胺卡那霉素1 万国际单位,或青霉素、链霉素各 5 万单位,或氨苄青霉素每只 3 万单位,一日两次,连用3 天 。 全群多采用甲砜霉素 0.02% , 或土霉素0.04%,拌料饲喂;或用蒽诺沙星配合饮水,均连用3~5 天。
5.4 健康鸭群用氯霉素或蒽诺沙星饮水预防,同时用电解多维素补液盐饮水,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通过以上措施,鸭的病情在 5 天后迅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无复发现象,除个别零星死亡。

6 小结与讨论
6.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 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败血症,2~7周龄鸭均易感染,且普遍存在,全世界已报道的血清型有21 个,据有关报道,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可能至少存在4 个血清型,因而给该病的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6.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这与春天气温变化较大,临床中发现许多养殖户饲养密度大,鸭棚低矮,地面粪水堆积,通风较差,导致棚内氨气浓度大,人进入即有刺鼻、刺眼的感觉。应改善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做到鸭舍通风,饲养密度合理,勤换垫料。
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增益素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加有益菌繁殖,抑制有害菌繁殖,可有效降低粪臭及氨味,对于预防该病有积极意义。 同时要合理搭配饲料的营养结构。 临床中发现有的养殖户自配料中的麸皮比例过大,占到 40%~60%,因为麸皮中镁的含量过多,从而导致鸭长期腹泻,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鸭易受寒冷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有关,所以应该做好冬春季节的保暖工作,特别是做好育雏阶段的保暖工作,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
6.3 应加强饲养管理,切忌饲养密度过大;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潮湿,勤换垫草,勤消毒。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引进新鸭之前应对鸭舍进行彻底的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及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笔者对未发病的鸭群进行了菌苗紧急预防防注射, 有效地控制了该传染病的传播。
6.4 由于本病菌抗药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应先做药敏试验, 选用其他高敏度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不要用低敏的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

上一篇: 犬细小抑制蛋白对犬细小病的治疗作用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