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混感巴氏杆菌和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方式
康敏娟 河北省唐县动物防疫监督站
巴氏杆菌作为畜牧业的常见病,可使鸡、鸭等发生禽霍乱,使猪发生猪肺疫,使各种牛、羊、兔、马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发生败血症。附红细胞体病则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当两者混合感染奶牛时,会造成病牛快速消瘦,甚至死亡。
1 发病情况
某奶牛场共有大小奶牛320 头 ,2012 年 2 月初,有1头犊牛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并迅速传染其他奶牛。 1 周内,10头成年奶牛发病, 3 头犊牛发病,1 头死亡。 据畜主反映,发病初期,当地兽医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治疗,收效甚微,病情越来越重。
2 临床症状
由于发病奶牛年龄不同, 发病有早晚,故症状不同。 发病犊牛,精神高度沉郁,体温高达 41℃,呼吸困难,食欲废绝,咳嗽,分泌浆液性、脓性鼻液;胸区压痛,叩诊有浊音区, 听诊有啰音或胸膜摩擦音,有时伴有腹泻、血便。 发病的成年奶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可视黏膜黄染、苍白,而后患牛表现腹痛,开始下痢,粪便稀薄,并混有黏液、黏膜片及血液,恶臭,鼻液带血;病牛很快消瘦,相继发病的牛表现出肠炎、贫血、结膜苍白及血凝不良等症状。
3 剖检变化
对死亡的 1 头犊牛进行剖检, 可见肺充血,肿大,瘀血,触压如海绵样,有大面积实变色, 在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切开外翻, 流出粉红色泡沫样液体;肝肿大变硬,表面散布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腹腔有大量淡黄色浆液;心包膜水肿,内有大量黄色液体,心肌有大面积灰黄色病变区,心房、心室内有大量瘀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胶冻样胆汁;淋巴结肿大,剖开有黏稠浆液;胃黏膜严重脱落,小肠浆膜呈暗红色,黏膜肿胀、出血。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 可确诊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发病奶牛。 2%火碱对周围环境消毒, 饲槽等用具用 1∶1600 倍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饮水中按 1∶1600 浓度。
5.2 同时采用血虫净 (贝尼尔) 按 7毫克/千克体重, 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后深部肌肉注射,每 2 天 1 次,连用 2~3 次;临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的病牛一次肌肉注射 5 克丁胺卡那, 同时用氨苄西林 5 克,20%安钠咖 20 毫升,加入1000 毫升 5%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2 次/天,连用 4~7 天。
5.3 对病情严重 、食欲减退的病牛补充维生素 C、复合维生素 B 和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腹泻严重的口服补液盐,并加强饲养管理,以促进病牛尽快恢复。
上一篇: 候选基因集法在畜牧学上的应用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