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治
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都是条件性致病菌, 温暖湿润、不良卫生环境、 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机体微生态平衡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两病常会在特定条件下一起发作。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白色念珠菌的发病,而它又是肌腺胃炎的致病诱因,所以治疗本病的方案着重从免疫抑制病基础上出现的代谢紊乱着手,先治疗念珠菌病、再治大肠杆菌病。
1 发病情况
2012 年 3 月笔者所在地 高 某 饲 养 了 AA 肉 种 鸡1600 套, 从 11 日龄开始死亡, 诊断为大肠杆菌病,采取头孢噻呋钠肌注两天,后用丁胺卡那饮水三天,到 15日龄鸡群基本停止死亡,病情好转;25 日龄, 畜主将鸡群从寄养户那里转回到自家鸡舍, 从 35 日龄开始至60 日龄 , 鸡群再次出现死亡,日死亡数从几只增至十几只,再次诊断为大肠杆菌病,接二连三的采取氟苯尼考、安普霉素饮水,呋喃唑酮拌料等,连续用药十几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日死亡数增至二、三十只, 累计死亡数已达到 300余只。
2 临床症状
发病鸡精神委顿,缩头垂尾, 耷翅或羽毛蓬松不整,喜水厌食,机体逐渐消瘦,体型明显小于其他不同日龄的鸡只,口角见有痂样病变, 嗉囊积食扩张下垂,触摸松软,稍用力可见口水流出, 其口腔有酸臭味,由于种鸡限饲,所以大群鸡食欲下降。 部分鸡开始咳嗽、张口呼吸、有啰音,有的鸡甩头欲甩出鼻腔和口中的黏液, 鸡群体重严重下降,可比正常体重轻 50%,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及白色黄绿色粪便,发病严重鸡排水样粪便。
3 病理变化
取当日病死鸡进行剖检,其上消化道黏膜普遍呈现特征性增生和溃疡灶。 见口腔上颚及喉头、 气管、食道黏膜表面有多量颗粒状黄白色干酪样假膜附着,用力撕脱后可见红色的溃疡出血面;嗉囊内有未被消化饲料,嗉囊黏膜表面有一层白色不透明的豆腐渣样假膜性坏死物,使嗉囊黏膜增厚,皱褶增多,强行剥离时留下白色溃疡面;肝表面被纤维素性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 气囊浑浊,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腺胃肿胀如球状,乳头肿胀、出血、溃疡,有的乳头已融合、 界限不清,严重的出现火山口样的溃疡直至穿孔。 肌胃角质膜增厚变硬易裂开,肌胃腺胃交界处有溃疡线,两侧或中间部分出现条纹或溃疡灶。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严重萎缩。 粪便稀薄,过料,颜色发暗。 肠内容物稀薄,肠黏膜轻度出血,呈卡他性肠炎变化,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
4 治疗
真菌净 (主要成分:制霉菌素等)、胃肠宁(主要成分:山楂、麦芽、六神曲等)拌料, 连喂 5 天, 喂到第 3天时用抗毒扰感素(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等)稀释阿莫西林粉针注射 2 天,隔 1 天用增免素(主要成分:板蓝根等) 连续拌料 5 天, 用药3 天后回访 , 鸡群精神明显好转,采食量明显回升.死鸡明显减少。
上一篇: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处理办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