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奶牛口蹄疫免疫的疫苗使用和免疫反应处理

奶牛口蹄疫免疫的疫苗使用和免疫反应处理

安慧 周军坡 侯秀贤 王学彬 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春季气温回升,天干风大,易于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是奶牛口蹄疫防控关键时期。口蹄疫疫苗的免疫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疫苗选择和使用

1.1 疫苗选择

    O 型、 亚洲 I 型和 A 型口蹄疫均需强制免疫。 常用疫苗有:口蹄疫O 型-亚洲 I 型二价灭活苗 、口蹄疫 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和口蹄疫A 型灭活疫苗。

1.2 疫苗使用

1.2.1 疫苗启封及注射 :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均 ,瓶口消毒后再启封,启封后的疫苗应于 2 小时内用完;注射疫苗要严格按照疫苗操作规程和剂量使用;注射到肌肉内 ,不能过浅 ,并做到一畜一针头。

1.2.2 患病牛 、瘦弱牛 、临产前二个月怀孕牛 、哺乳犊牛 、不足月龄早产牛以及经长途运输的牛,暂不予以注射。 待病牛康复、母牛产后或犊牛断奶以及恢复正常后按规程补注。

1.2.3 怀孕牛必须进行免疫 , 可将疫苗多点多次进行免疫,并避免其剧烈运动。

2 免疫程序制定犊牛

    90 日龄,每头注射 O 型-亚洲 I 型二价灭活苗,间隔7~10 天后注射 A 型口蹄疫疫苗;所有新生家畜初免后 ,间隔1 个月再使用 O 型-亚洲 I 型二价灭活苗、A 型口蹄疫疫苗注射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 4~6 个月免疫一次;初配奶牛配种前 1 个月注射一次;经产奶牛在配种前1 个月和配种后第 5~6 个月时各注射一次。

3 发生疫苗反应后的处理

3.1 疫苗反应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肿胀、皮肤丘疹、瘙痒等局部反应;出现震颤、抽搐、休克等过敏神经症状。 因个体差异,有的奶牛出现短时间精神不振、减食、呕吐、轻度体温反应,为正常现象,一般 2~3天便可自愈,无须人为干预处理。

3.2 疫苗反应出现原因

3.2.1 疫苗原因

疫苗佐剂。
    国产佐剂疫苗使用的油佐剂为工业用液体石蜡油,所含的稠环芳烃较高,注射动物后有时会引起起不良反应。
内毒素。
    疫苗内素素引起动物发热,内毒素主要来源于疫苗原材料,如犊牛血清、MEM、水及生产用具等。异体蛋白。病毒抗原、培养病毒的细胞碎片及其他蛋白等对动物机体而言的异体蛋白是构成疫苗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3.2.2 疫苗使用不当
    接种部位及接种途径不正确,引起注射部位肿胀,吸收不完全;接种部位及器具消毒不彻底,引起注射部位炎性肿胀。

3.2.3 奶牛方面因素
    病弱动物、隐性感染动物接种后 ,易发生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或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如环境变化、高温和寒冷等刺激都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造成晕厥或休克。饲养管理条件差的奶牛更易发生疫苗不良反应。

3.3 减少疫苗反应措施

3.3.1 可使用高效疫苗,不良反应较轻;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应恢复到室温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未使用过的新厂家疫苗,可先小范围免疫,确定没有出现大范围不良反应时,再扩大使用范围。

3.3.2 可采取分点注射方式或后海穴接种; 对有过敏病史的奶牛,采用小剂量多次接种,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 C 和葡萄糖酸钙等。

3.3.3 如场内正暴发其他传染病时不要使用口蹄疫疫苗。

3.4 疫苗反应发生后处理方式

3.4.1 对肿胀部位热敷。

3.4.2 对严重发热,用退热药物及时治疗。 注意,发热不可使用肾上腺素。

3.4.3 出现过敏反应,特别是速发型过敏反应,应立即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 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和盐酸肾上腺素等,此外,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 C 等除可解痉外 ,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反应。

上一篇: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