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鹅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诊治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诊治

朱永树 福建省云霄县畜牧兽医局下河畜牧兽医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主要发生于 1~7 周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经过,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眼鼻分泌物增多、腹泻,部分感染鸭出现神经症状,其主要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一旦发病,传染快,死亡率很高。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除鸭外,雏鹅感染在国内也有报道,国外有火鸡、鸡等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报道。笔者就云霄县部分养鹅场和养鹅专业户在鹅育雏阶段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疗过程和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流行病学

    鸭疫里默氏菌主要发生于圈养鸭群,1~7 周龄鸭均感染。而鹅感染该病多发生于 7~35 日龄阶段的雏鹅,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6 周龄以上鹅很少发病,成年鹅可带菌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和冬春季节多发。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和营养不良,造成雏鹅的抵抗力下降,促成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 临床症状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1~3 d,有的可长达 8 d。急性病例突然发病,不表现任何症状就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患鹅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食、咳嗽或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排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污染且粘连,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少数患鹅表现跛形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1 月龄的雏鹅临床上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患鹅不断鸣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有时后退,发育不良,逐渐消瘦,直至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例的病变为全身脱水,肝脾肿大。病程稍长的病死鹅浆膜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明显肿大,呈土黄色或灰褐色,质地较脆,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容易剥落,出现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腹腔积液,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瘀血,脾肿大,呈大理石样。

4 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则需要进行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5 防 治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药物有(1)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2)利福平、林可霉素+壮观霉素,(3)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克林霉素。治疗时可任选其中一组,都有比较确切的疗效。原来常用的氟哌酸、恩诺沙星、新诺明等在多处病例中已表现耐药性,建议予以停用。由于许多养鹅户在雏鹅 2 周龄起,就将雏鹅散放在沟渠、池塘、水库、湖泊边放养,患鹅饮水给药不好操作,而拌料给药又会造成健康鹅群多吃药、发病雏鹅少吃药、重病的患鹅吃不到药物的现象。笔者采用以上组方肌注患鹅 1~2 次,待患病鹅恢复食欲后,再拌料给药。

6 小 结

1)由于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新诺明等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并进行药物的交替使用。
2)实行全进全出制。若不同日龄雏鹅混养,容易增加感染和传播机会。要实行全进全出制的育雏和分区放牧管理,同时注意勤换雏鹅垫料,以切断传播途径。
3)注意育雏室内的保温通风换气、干燥防寒、适宜饲养密度和清洁卫生等是预防鹅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有效措施,用碘伏等高效消毒剂对育雏室、运动场、饲养工具等进行消毒,并注意保持水源清洁。
4)加强饲养管理。在该病流行季节可在雏鹅饲料中添加罗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控制发病。
5)该病用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雏鹅效果不理想,是否与报道的该病有21 个血清型,不同地区或鸭、鹅流行的血清型有所不同,或与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有关,需要进一步观察。

上一篇: 一例鸡慢性呼吸道病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混合感染的诊疗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