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鸡腺胃炎的防治
杨惠超 辽宁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两年来,笔者对辽宁省阳光工程农民技术培训过程中了解到在本地区肉鸡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以肉仔鸡采食量降低、腹泻、生长迟缓、消瘦、粪便中有未消化饲料、腺胃黏膜肿胀、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称之为腺胃炎。笔者在对畜牧养殖户进行跟踪走访过程中对本病的病因及防治进行归纳,现总结如下。
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且流行广泛,肉仔鸡多发。本病最早可见于 5 ~ 6 日龄,15 ~ 30 日龄多发,且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该病病程 5 ~20 d,发病后 5 ~ 7 d 为死亡高峰期。发病率 5%~30%,病死率高达 35%。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兴奋惊恐不安,随后精神不振、畏寒,呆立缩颈,羽毛蓬乱,两翅下垂,采食量明显下降,排黄色条状稀粪,粪便中带有未被消化的饲料,病鸡迅速消瘦。症状严重者 3 d 后开始出现死亡。整个鸡群大小差异明显,整齐度极差。
3 病理变化
腺胃肿胀,呈半透明似玻璃球状,腺胃乳头肿胀,乳头基部和黏膜出血、溃疡,严重者腺胃乳头融合、界限不清、溃疡、糜烂,腺胃肌胃交界处不同程度溃疡,肌胃角质膜呈墨绿色或黑色、上有黄白色溃疡灶,角质下层出血。肠道肿胀、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尤以十二指肠、盲肠最为严重,且肠道内存有未消化的饲料。有的病死鸡还会出现肝脏、心脏、肾脏肿大。
4 病因
4.1 饲养管理不当
鸡舍通风不良,鸡群饲养密度过大,尤其是冷应激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4.2 饲料原因
饲料营养不均衡、日粮中蛋白含量偏低、维生素缺乏的鸡群易发生本病;日粮中生物胺含量过多易发生此病;饲喂发霉的饲料或者原料就已霉变,致使霉菌毒素在体内累积而诱发本病。
4.3 传染性因素
鸡痘病毒、禽腺病毒、呼肠孤病毒、诱发肿瘤的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感染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尤其是能造成免疫抑制的病毒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另外,能垂直传播的疫病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氏病等也是本病的诱因。
5 防治
5.1 预防
由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来预防本病的发生。
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条件,经常通风,降低饲养密度、及时扩群,控制好鸡舍温度,防止鸡舍内突然降温而造成鸡只的冷应激。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选择优质疫苗。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把好饲料关,饲喂全价优质饲料,避免饲喂霉变饲料,且饲料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5.2 治疗
本病病因复杂,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养殖户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饲料原因引起的,应及时更换饲料;如果是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应选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胃健脾药、西咪替丁等辅助药物来促进消化、减轻症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来提高病鸡抵抗力对本病的治疗也具有明显效果。
上一篇: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疗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