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戴广宇、王景山、杨培勤、满都拉 内蒙古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
(一)广开饲草来源,解决母牛“吃不饱”问题
1. 广开饲草来源。树立草牧场上产草是草,农副秸秆、秧蔓、葵花盘、树叶等都是草的饲草观 ;常年禁牧地区及时收贮青干草,在保护生态基础上,保证根草归仓 ;季节性禁牧地区搞好补草、补料和“三化两贮”,尽可能利用好脆弱草牧场和粮食秸秆。农区在做好秸秆收集和加工调制的同时,允许秋后“溜茬子、抓秋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2. 人工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多年生牧草,要改变以往“种的多、活的少”的做法,搞好品种定向,选好草种,加强田间管理;在饲料作物种植上,关键是舍得用好地来种植,在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上,要以科多 8 号、东陵白和英红等品种为主,黄贮微贮玉米要选择高油 115 等品种。
3. 提高秸秆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把秸秆收贮起来,采用秸秆氨化、微贮、盐化等方法,提高秸秆过腹转化率。
4. 贮备充足饲草。根据所养牛的饲养量及牧草、秸秆种类,贮备足量饲草,保证一年均衡供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每头基础母牛储备干草 3.5 吨或青黄贮 7 吨以上,育成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3。牧区每头基础母牛贮备干草 3.5 吨以上,育成牛贮备为成年牛的 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 1/3。
(二)合理搭配精饲料, 解决母牛“吃不好”问题
1. 坚持母牛补料。转变草食畜不用补料的习俗,在母牛生产的关键阶段适时补料,保证母牛繁殖力正常发挥。精料以农牧户自产的玉米为主,添加适量浓缩料。
2. 确定合理饲料贮备量。每头基础母牛贮备混合精料 350 千克,其中浓缩料为 100 千克左右,要求粗蛋白含量 17%。基础母牛分娩前 2 个月每头每日补饲精料0.8 ~ 1.0 千克,以满足腹中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分娩后 4 个月每头每日补饲精料 2.0 ~ 2.2 千克,以满足犊牛哺乳的营养需要。
(三)推广母犊分离、母牛更新淘汰技术,解决母牛“不发情”问题
1. 适时分离母牛与犊牛。把乳用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推广应用到肉牛生产领域,实行母牛与犊牛分离饲养,促使母牛及早发情配种,减轻哺乳母牛的泌乳负担,缩短母牛配种间隔,保证 12 ~ 14个月繁殖 1 头犊牛,延长母牛使用年限。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母、犊分离时间可为犊牛 75 ~ 90 日龄。
2. 母、犊分离后,加强犊牛饲养管理。对犊牛提早补饲,可促进犊牛瘤胃发育,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早期断奶犊牛的料肉比,使犊牛快速进入育肥场。要提前贮备好优质代乳料和易消化的干草,注意疫病防治,特别是防止犊牛腹泻的发生。
3. 建立母牛更新淘汰制度。及时淘汰老、弱、病、残母牛,补充优质育成母牛进入基础母牛群体,提高母牛群体的繁殖水平。
(四)熟练掌握繁殖技术,解决母牛“配种晚、配不准”问题
1. 做好母牛发情鉴定。针对母牛发情持续时间短(8 ~ 18 小时)、清晨发情多、母牛发情终止后 7 ~ 14 小时排卵等特性,牛主、放牧员和配种员要勤观察,早、中、晚各观察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不正常发情的母牛要重点观察。
2. 适时输精、配种。一般要求母牛产后 40 ~ 90 天完成配种。母牛发情并拒绝爬跨后 6 ~ 8 小时适时输精。配种员进行直肠检查,根据生殖道和滤泡发育情况决定是否输精。一般二期酌配,三期必配,即卵泡体积不再增大、泡壁薄、波动明显、有弹力时,输精最佳。
3. 提高配种员技术水平。输精时必须掌握要领,即“适深、慢插、轻注、缓出、防止精液倒流”。配种员动作柔和,有利于母牛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强子宫活动,有利受胎。
(五)解决母牛“疾病多”问题
1. 防范传染性生殖疾病。加强布病、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防范,按免疫程序适时接种疫苗。
2.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配种时,尽可能减少对生殖道的机械性损害而引起的不育。产后 3 个月以上不发情的母牛即可诊断为产后乏情或卵巢静止,要及早实行犊牛断奶,对乏情母牛进行药物治疗,治疗不见成效,需及时淘汰更新。
上一篇: 羊群冬春之交的四个管理要点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