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治疗
犊牛消化不良症是消化机能障碍的统称,是哺乳期犊牛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其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腹泻。该病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要及时治愈,必须弄清引发该病的原因,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方能奏效。
1 病因
1.1 母畜与幼畜饲养管理不当:
发病多在吸吮母乳不久, 或过1~2 天发病。 犊牛吃不到初乳或乳量不足,使体内形成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来源贫乏, 导致犊牛抗病力低。 如乳头或喂乳器不洁,人工给乳不足,乳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由哺乳向喂料过渡不好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1.2 妊娠母畜的不全价营养:
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可使母畜的营养代谢紊乱,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犊牛发育不良、体质衰弱, 抵抗力低下。 如母乳中缺乏 VA时, 可引起犊牛消化道黏膜上皮角化;VB 不足时,可使胃肠蠕动机能障碍;VC 缺乏时,可减弱犊牛胃的分泌机能。
1.3 犊牛周围环境不良:
如温度过低、圈舍潮湿、缺乏阳光、闷热拥挤、通风不良等。
2 临床症状
该病以腹泻为特征,初期犊牛精神尚好,以后随病情加重出现相应症状。 腹泻,粪便呈粥状、水样、黄色或暗绿色,肠音高朗,有臌气及腹痛症状。 脱水时,心跳加快,皮肤无弹性,眼球下陷,衰弱无力,站立不稳。 当肠内容物发酵腐败,毒素吸收出现自体中毒时, 可出现神经症状,如兴奋、痉挛,严重时嗜睡、昏迷。
3 预防
加强母畜妊娠期饲养管理,尤其妊娠后期应给予充足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应量;改善卫生条件及饲养护理措施; 犊牛出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圈舍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通风透光。 定期清洗消毒,更换垫草等。
4 治疗
4.1 施行饥饿疗法
禁乳 8~10 小时,此间可口服补液盐,即氯化钠 3.5 克,氯化钾 1.5 克、碳酸氢钠 2.5 克,葡萄糖 20 克,加水至 1000 毫升,按 50~100 毫升/千克标准补给。
4.2 排除胃肠内容物
用缓泻剂或温水灌肠排除胃肠内容物,促进消化,可补充胃蛋白酶和适量 VB、VC。
4.3 服用抗菌药物
为防止肠道感染可服用卡那霉素 0.005~0.01 克/千克体重。 为防止肠内腐败、发酵,也可适当用鱼石脂、高锰酸钾等防腐制酵药物。
上一篇: 猪乙型脑炎(JE)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