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分类
周丹 四川农业大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美国北卡罗纳州即报道该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该病为传染病。1991荷兰科学家用猪肺泡巨噬细胞首次分离到该病毒,但对其分类地位曾经不是很明确,随后通过对病原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病的病原,证实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其特性与动脉炎病毒关系密切。
1992年,在美国的米尼苏达州圣堡罗,国际兽医局(oIE)举行了关于本病的专题讨论会,在会上正式将该病的病名命名为PRRS,其病原则被称为PRRS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在第十届国际病毒学大会上把PRRSV同乳酸脱氢酶增高症病毒 (lactatedehydrogenase一 elevatingvirus,LDV)、马动脉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virus)和猴出血热病毒(simianhemorrhagicfevervirus,SHFv)等一起归属到新成立的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teriviriuse)。它们在生物学特性、结构和遗传性上与PRRSv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并无血清学交叉反应。通过比较这4种动脉炎病毒的基因组组成和序列分析,比较PRRSV与LDV、EAV、SHFV这三种病毒的核酸同源性,发现PRRSV与LDV的同源性最高。
分析不同PRRSV分离株的核普酸序列,发现其存在很强很明显的变异性,根据结构基因序列分析和常规血清学试验的结果,可将PRRSV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1991荷兰科学家用猪肺泡巨噬细胞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命名为Lelystad的病毒,这是该病毒研究中首次分离到PRRSV欧洲型代表株,主要流行于欧洲地区;1992年美国科学家用CL2621细胞从病料中分离到美洲型代表株一VR2332毒株,主要流行于美洲和亚太地区。但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两型PRRSV的感染,我国广泛流行此病,分离得到的毒株大都为美洲型。有学者报道,丹麦发生的美洲型PRRsv的流行是美洲型PRRsv弱毒苗毒力返强造成的。两种毒株型在生物学特性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细胞嗜性、形态结构、复制特征、引发的疾病特征及其流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性,但两者的基因组核昔酸一致性仅55%一70%。
上一篇: 母体营养对禽畜肌纤维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