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场的恶臭污染源有:畜禽舍、粪污贮存与处理场所(堆肥车间、污水池等)、饲料间、粪污施用区域。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及公众意识的提高,相关的恶臭污染投诉事件逐年攀升,严重制约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大约50%投诉追溯至施粪过程,20%来源于粪污贮藏场所,25%源于畜禽舍。其中养猪投诉占54%,可见,猪场是主要的恶臭排放源。然而,随着注入式施肥技术的应用,恶臭投诉更多源于粪污处理场所和畜禽舍。
养殖场散发出来的恶臭气体主要由微生物及畜禽废弃物(包括粪尿,溢洒饲料及废水,垫料如稻草,锯末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降解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混合而成。O’Neil和PhiiliPsls]对猪粪形成的恶臭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168种挥发性化合物。schi且bian等对北卡罗来纳州的猪场恶臭采样后用GC一MS分析,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固定气体多达331种,如酸类、醇类、胺类、酚类、醋类、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
畜禽养殖场恶臭的扩散过程复杂,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如养殖系统、载畜量、季节、当地气候及地形特征、养殖场周围居民的分布情况等。
温度:Watts检测了澳大利亚某猪场内猪舍夏季和冬季的恶臭排放率,研究发现夏季恶臭排放率是冬季的2科倍。Guo等研究发现猪舍恶臭浓度主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p<0.01)。
清粪方式及频率:欧洲、加拿大、北美通常使用深坑式(deeP一pit)养殖方式,因此粪污长期累积于深坑内,1个月甚至半年才清粪一次。而南美、澳大利亚采用水冲式(nushing),每周冲洗1一7次,相比深坑式,水冲式提高清粪频率,有效降低恶臭排放率。Watts等]对比水冲式清粪、深坑式畜舍的恶臭排放率,发现水冲式畜舍的恶臭排放率明显较低。Lim等对比不同清粪方式(每天水冲式、深坑式7天、14天、42天清粪)育肥猪舍的恶臭排放率,研究表明每日水冲式清粪的猪舍比深坑7天、14天清粪的猪舍恶臭排放率低41%、34%。因此,提高清粪频率有助于降低恶臭排放率。
饲料组成:HayeS等研究不同粗蛋白含量的饲料对育肥猪舍恶臭排放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饲喂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30、160、190、220g/kg的饲料后,育肥猪舍的恶臭排放率分别为12.1、13.2、19.6、17.6OU/Pig/s,可见饲料粗蛋白含量越高,恶臭排放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