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机理
岳欣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最早发现的水生动物弧菌病原是从欧洲鳗鲡中分离得到,当时这种致病菌被命名为鳗杆菌(Bacillus anguilla),1909 年,Bergman 再次从患病的欧洲鳗鲡中分离到致病菌,在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理化特性鉴定后,将其更名为鳗弧菌(V. anguilla),从此对病原性弧菌的研究成为研究水生动物病原菌的热点。在过去几十年,被报道的与贝类疾病相关的弧菌包括:V. tapetis;V.splendidus;V. tubiashii;V. alginolyticus;V. anguillarum;V.pectenicida;V. parahaemolyticus;V. aestuarianus;V. furnissii等。
对贝类弧菌疾病致病机理研究较深入的为马尼拉蛤(R. philippinarum)中报道的褐色边缘病(Brown Ring Disease, BRD)。患病蛤外套膜边缘一圈发黑。后经过研究证实引起该病的致病菌为弧菌 V. tapetis,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宿主蛤的外套膜。弧菌 V. tapetis 的侵染会引起外套膜产生的贝壳分泌物的改变,改变的分泌物不是矿化作用进程的适当底物,因而最终导致了壳内缘地带的颗粒沉积作用。这种蛤病发病范围广,波及法国、英格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韩国的养殖蛤。与褐色边缘病相似的症状也在其他双壳类和斧足类中发现,如蛤 Venerupis aurea,Dosinia exoleta,扇贝 P. maximus,Chlamys varia,鲍 H. tuberculata,H. rubra,H. leviagata,H. scalaris 等。一些 V. tapetis 相关的毒力因子已经被鉴定出来,如菌毛毒素(pili toxins),溶血素(haemolysins),以及细胞毒素(cytotoxins)等。V. tapetis 体外致病性检测已经标准化,菌浓度5×107CFU/蛤,采用外套腔或闭壳肌注射感染的方式。
另外,研究发现大扇贝 P. maximus 幼虫的大量死亡也与弧菌有关。Lambert等通过对养殖场的样本收集,发现弧菌 V. pectenicida 与大扇贝幼虫的高致死率有关35,并通过对 V. pectenicida 感染的扇贝幼虫的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 V.pectenicida 的致病机理。
虽然关于牡蛎(C. gigas)的夏季死亡(summer mortalities),看似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包括环境、生理及致病菌等,但弧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两株弧菌分离株已被认为与夏季死亡的暴发有关,两株菌分别被鉴定为灿烂弧菌 V. splendidus I 型7和 II 型28。
总的来说,弧菌与贝类病害的关系密切,虽然不同的弧菌的致病机理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作为条件致病菌对贝类造成危害已经被证实。所以必须引起广大基层兽医的关注。
上一篇: 肉牛养殖过程中各项问题的产生原因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