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发病率高,尤其1~2月龄仔猪较为常见。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仔猪腹泻常年存在,治愈后的仔猪常表现生长迟缓、耗料增多、疾病不断、出栏体重小,甚至成为僵猪。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只有减少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成活率,才能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1 原因分析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仔猪黄痢,以1~4 日龄较为常见,夏季多发。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排粪失禁,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仔猪白痢,多发生于7~30 日龄,以 7~14 日龄较为常见并且较严重。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
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 1 周龄以内的仔猪,各季均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猪虚脱,偶尔呕吐,排水样血便,恶臭,急性感染猪死亡率可达 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 2 周龄以下的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
猪痢疾,多发于 7~12 周龄。病初体温达 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黏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
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 10 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5 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
1.2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
由于母猪饲养管理不当致使母乳缺乏,仔猪处于饥饿状态,引起仔猪低血糖症,导致腹泻。母猪乳汁过浓或过稀引起仔猪食后消化不良,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不足均可以引起腹泻。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导致仔猪吸收营养物质能力下降,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或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过高,均会引起腹泻。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圈舍或产仔母猪乳房消毒不严格,保温措施不力,补料不及时或饲料质量差,没有足够的清洁饮水,断奶措施不当等造成的应激,对传染性疾病未进行有效的免疫,昼夜温差大等都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
2 预防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外来疾病的传入,进场车辆及饲养员进入舍区要消毒。加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内的病原微生物,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定期进行消毒,消毒药品应针对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经常更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2.2免疫预防
对产前母猪和初生仔猪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
2.3 应激控制
制订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仔猪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为减少断乳应激,通常采用早期补料,断乳前1 星期开始给母猪减料。增加仔猪饲喂次数,逐步断乳,移母留仔等方法减少仔猪营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4 定期驱虫
以球虫病为主要对象,定期服用驱虫药物。
2.5 合理饲养
母猪要获得健壮的仔猪,必须保证饲喂母猪全价的配合日粮。一般在妊娠的前期饲喂低标准饲料,应多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妊娠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猪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和初乳积累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麸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 3 天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可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猪腹泻。
3 治疗措施
3.1 一般方法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应尽快隔离病猪并消毒猪舍。治疗腹泻,一般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和防继发感染或提高抵抗力的治疗原则。对腹泻严重、脱水迅速的病猪,应尽快对症治疗;对病程稍慢、脱水不严重的病猪,应先对因治疗,后对症治疗和防继发感染。治疗脱水,可采取补液和止泻的办法,用口服补液盐加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好。仔猪黄痢、白痢,用硫酸新霉素、氟甲砜霉素等,仔猪副伤寒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猪痢疾用“痢菌净”(乙酰甲喹),病毒性腹泻用抗病毒药、细胞因子。任何治疗措施都应与加强饲养管理的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3.2中药防治
山楂、麦芽、神曲按 1∶1∶0.6 的比例混合粉碎拌料,每头仔猪每天 10~15 克,做预防性用药,有增加采食量、帮助消化、促进生长、防止腹泻的作用。治疗加白头翁、黄连、黄芩、大黄、车前子、炒米,体质虚弱者加茯苓、白术,每种药的用量为每头仔猪每天5~10克,连用2~4天。
3.3饥饿疗法
群体发生腹泻时,停食24小时,但喂给充足的加补液盐或电解多维的清洁饮水。发病仔猪最好喂容易消化的稀饭,不喂高蛋白饲料。这样对毒素的排出和恢复消化道机能有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 仔猪腹泻及其中西医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