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动物蜂窝织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
张举华 杨春光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王玉文 梨树县榆树台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丁润峰 吉林省双辽市牧业管理局
1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部肿胀、疼痛、化脓、组织坏死、功能障碍及体温升高。但是,不同部位的蜂窝织炎的临床症状,尚有各自的特点。在兽医临床上,较常见的蜂窝织炎有皮下(或黏膜下)蜂窝织炎、筋膜下蜂窝织炎和肌间蜂窝织炎。
皮下(或黏膜下)蜂窝织炎,患畜体温升高,发生感染的疏松结缔组织浅在,炎症发展快速,局部呈现急剧进行性肿胀。炎性肿胀最初呈捏粉样硬度,数天之后则变得坚实,局部皮肤紧张而不能移动,并且因水肿而与其上界健康的皮肤呈“堤坝样”隔开。肿胀部位面积大小不一,周围界限明显,局部淋巴结常发生肿大而有疼痛。当患畜四肢下部发生进行性弥漫性感染时,常向上扩大蔓延,引起全肢大范围肿胀,令患肢机能障碍更严重。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局部将发生组织化脓性溶解,肿胀部位变软而有波动。良性经过者,患部仅发生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局部的被毛脱落,皮肤变薄、破溃,流出脓汁;不良性经过者,炎症部位的脓汁向深部扩散,引起深部蜂窝织炎。如果患部的炎症是由腐败性感染所致,则病情急剧恶化,局部组织坏死,皮肤破溃,流出恶臭的脓汁。
筋膜下蜂窝织炎常发生于患畜鬐甲部的棘横筋膜下、背部的背腰筋膜下、小腿筋膜下、股阔筋膜下和前臂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病初期,患部肿胀不明显,软组织发生坚实性炎性浸润,炎症沿整个筋膜囊蔓延,局部增温、剧痛,机能障碍严重,患畜体温升高。随着炎症进展,深部组织化脓,通常伴发广泛性组织坏死或血管、淋巴管及淋巴结化脓,甚致引起败血症,致患畜死亡。由于感染部位的筋膜极度紧张,局部化脓后脓液波动现象不明显,所以,进行诊断时应格外细心。
肌间蜂窝织炎常由上述 2 种炎症继发形成,但也可见于化脓性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开放性骨折等疾病。炎症一般顺着有血管和神经干行走的肌间或肌群间疏松结缔组织蔓延。局部肌肉肿胀、肥厚、坚实而与其周围健康组织界限不清。患畜疼痛反应强烈,机能障碍严重,一般不能自主运动。患部皮肤紧张,不能移动,皮下组织水肿,筋膜高度紧张,一些症状颇似筋膜下蜂窝织炎,二者往往不易区别。同时,其脓汁也可扩散到筋膜下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当切开患部组织时,有液状灰色及呈血样的大量脓汁流出。病畜全身症状严重,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2治疗方法
治疗患畜蜂窝织炎,应以减少炎症渗出,抑制感染扩大蔓延,减轻患部组织内压,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原则。在积极进行局部处置和治疗的同时,应并行全身治疗。
在治疗时,应首先对创伤部位剪毛、清洗,用 5%碘酊消毒。患畜发病 1~2 天,局部肿胀而未化脓时,可取醋酸铅 5 克,明矾 2.5 克,蒸溜水 100 亳升,配制冷敷液进行局部外敷,或者用樟脑醑温敷。敷后,在患处涂擦樟脑、水银软膏(1∶10)。与此同时,肌肉注射抗菌类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并且以 80~160 万单位青霉素溶于 20~30 毫升 0.2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在患部周围进行封闭注射。如果患畜高热不退,局部炎症不消,则应早期切开病灶,以减轻患部内压,便于脓汁和坏死组织排出。对于急剧进行性蜂窝织炎,尤其是筋膜下和肌间蜂窝织炎,不待患部内组织发生化脓性溶解,就应在疼痛最明显处切开。在对患部进行切开时,首先应进行术部消毒和麻醉,选择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组织化脓性溶解的部位施术。切口的数量、长度和深度,应依据患部具体情况决定。对浅表性蜂窝织炎,切开皮肤或黏膜即可;对深在性者,必须切开筋膜和肌间组织,并且要使切口便于炎性产物顺畅排出;对炎症广泛蔓延者,宜多处切开,并且有时尚须作相对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可粗心大意而伤及血管、神经干、关节腔和腱鞘,如见出血,则以压迫法和结扎法止血。
治疗本病时,应使患畜安静,加强护理,在积极进行局部处置的同时,尚须采取全身疗法,促进机体康复。例如,注射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采用普鲁卡因注射液和青霉素封闭并消炎,利用自家血进行颈部皮下注射,以及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注射液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上一篇: 母畜生产瘫痪及其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