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 、白痢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
是由大肠杆菌产毒性埃希氏病原所引起,常表现为严重腹泻和败血症。仔猪排出的粪便毒力较强,能够引起仔猪疾病的传染。另外,一些非菌性因素,如炎热、严冬、气候骤变,卫生条件差和饲养管理不良等也能引起仔猪发病。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常在菌没有致病作用,但仔猪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下痢。一般的化学药物都能将病原杀死。
2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也称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或早发性大肠杆菌病。该病主要诱发因素是母猪带菌以及环境污染,主要感染1 周龄内的仔猪,以 2 日龄仔猪易感性最大。该病是初生仔猪的最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同窝的仔猪发病率在 90%~100%,死亡率接近 100%,即使存活1~2头,仔猪也会变成僵猪。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春、秋最为易发。
迟发性仔猪大肠杆菌病多见于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 7 日龄以上仔猪,10~30 日龄仔猪发病率最高。猪舍卫生条件差,气候变化等都可诱发本病。仔猪中若有1 头发生白痢时,若不采取措施,会很快传播。
3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可见仔猪排黄色糊状稀便,病猪表现口渴,精神萎靡,站立困难,嘴唇触地,行走摇晃,吮乳无力或停止吃奶,体温正常,继而严重脱水,昏迷衰竭而死。
仔猪白痢明显病状为腹泻,病猪多为 20 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开始排浆液状稀便,继而排黄便,呈水样。随后出现乳白色、灰白色下痢,具有特殊的腥臭味,肛门及附近沾有粪便。病猪消瘦、拱背,皮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发育受阻,体温正常,结膜苍白,怕冷,常蜷缩而卧或“打堆”,病程一般 3~7 天。
4 剖检变化
仔猪黄痢的病死猪严重脱水,皮下水肿。剖解病变主要是胃肠道,胃内充满多量酸臭气体和少量黄白色凝固乳块,小肠鼓胀,内有大量黄白液态内容物和气体,十二指肠黏膜多呈卡他性炎症和败血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有弥漫性出血小点。严重病猪心、肝、肾等脏器也有出血点,肝、肾还有凝固性坏死灶,下颌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仔猪白痢的仔猪尸体苍白,少数病猪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胃内含有凝乳块,肠内容物呈浆液状、糊状并含有气泡,颜色为灰白或白色。少数病猪膜腔内有少量胶胨状物质,膀胱黏膜轻度出血。
5诊断
根据发病日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都高和急性死亡可作初步诊断。确诊要做细菌学分析和血清型鉴定。刮取小肠前段黏膜涂片,镜检若观察到细小、两端钝圆、粉红色小杆菌即可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6 防治措施
搞好产房卫生消毒工作。临产前,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然后用 0.5%~1.0%聚维酮碘溶液或 2%~3%的苛性钠溶液消毒。猪舍要进行清扫、冲洗消毒。
妊娠母猪于产前 12 天,每头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按 1 克 / 千克计算,并驱虫 1 次。母猪分娩前用温水清洗猪体,对腹部和乳房用消毒剂清洗,并按揉乳房和腹部皮肤约 10 分钟,连用 3 天。用含碘消毒剂对猪体进行喷雾消毒,母猪产仔时乳房及乳头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
产前 45 天、15 天各用埃希氏菌苗四价灭活疫苗1头份(2 毫升 / 头),产前 10 天注射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 4 毫升,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母猪产前 1 星期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 E 10 毫升,母猪产前 3 天,产后 2 天各注射长效土霉素 1 次,1 毫升 /头,也可饲喂恩诺沙星。母猪产仔时,待胎盘排出后,用强效阿莫西林,0.2 毫升 / 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预防产后感染。产后仔猪 1~2 日龄及 10 日龄注射仔猪黄、白痢疫苗,15 日龄注射水肿疫苗或本地菌株疫苗。
仔猪出生后,立即去掉犬牙,以防咬伤母猪乳头,引起发炎。做好仔猪补铁、硒工作,初生仔猪前 2天预防下痢,服用诺氟沙星或乳酸诺氟沙星,3 日龄注射含硒铁剂1 毫升。下痢仔猪用药物治疗不理想时增加补铁次数,以防仔猪营养性缺铁而腹泻。仔猪10~15 日龄肌肉注射 0.1%亚硒酸钠注射液 0.5 毫升 /头。应做好冬防寒,夏防暑,通风透气,光线良好。在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的同时,要保持猪舍的干燥、清爽。
上一篇: 鸡几种肾脏病变疾病的鉴别与治疗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