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牧场 挺过困境 静待春暖花开
2024年,奶牛养殖业遭遇罕见的“冰霜期”,生鲜乳合同价格偏低,合同外牛奶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淘汰牛价格到达历史最低点,奶农进退两难。虽然现在不少牧场受大环境影响被迫关停或停止改扩建脚步,但依然有新牧场在建或新场进牛、投产,每个牧场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不一样。
在第十五届荷斯坦奶农俱乐部年会暨第七届国际奶牛论坛常州峰会上,主题论坛《未来牧场生存——减群求高产?降产求长寿?》由天津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何茹主持,牛人就当前求高产还是长寿进行热烈探讨。
牛人嘉宾 张振东 皇氏集团 畜牧总监
马 涛 南京卫岗技术管理部 经理
李建明 新疆天润牧业巴楚天润 副总经理
边俊峰 内蒙古杭锦后旗三道桥和平村 党支部书记
保住牧场 让核心牛群继续保持40公斤以上产量 天津市奶业协会 副秘书长 今年以来,奶业形势日趋严峻,当前奶业困境不仅仅是奶牛养殖业的自身周期造成的,而与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市场消费低迷、生乳购销市场秩序不规范等有关。
当前国内牧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乳企的自有奶源牧场。第二类是大型牧业集团,它们管理规范、规模大、单产高;第三类是社会牧场。这三类牧场是中国奶牛养殖业的主要模式。我认为目前最艰难的是社会牧场,其次是大型养殖集团,乳企自有奶源牧场日子相对好一些。调研发现,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业的亏损面达到60%以上,社会牧场亏损达到100%。
有些牧场降低日粮配方成本,将产奶量从40-45公斤降到30公斤,公斤奶饲料成本降到2元以内,管理费缩减至1元/公斤奶,原料奶出场成本在3元左右,这样部分集团牧场即使亏损也能继续坚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乳企每月都限量收奶,所限之奶,将以低于2元的价格卖给奶贩子。总体核算下来,出场奶价被稀释为2.7元/kg。请大家讨论吧,未来牧场如何生存?是减群求高产还是降产求长寿?我认为首先要保住牧场,尽可能不要拆场,保证一切有效资源让核心牛群继续保持40公斤以上的产量,充分稀释成本。其次,减少低产牛配方营养浓度,甚至可以停奶,部分牛慢慢育肥待出售。
引导市场消费 让牛奶回归农产品属性 皇氏集团 畜牧总监 行业动态变化 牧场可持续生存是关键
回顾奶业发展史,我们曾经历过多次生存关口,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行业面临生死存亡挑战。另外,也曾面临过饲料原料价格暴涨引起成本急剧上升的挑战,面临过严峻的环保风暴,有些牧场面临过不能按时签订鲜奶收购合同,或者牛奶价格过低导致牧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等。
从历史发展角度,行业是动态变化的,不能因为一时困境动摇了持续发展的决心。因为人们对营养、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长期发展是确定的,大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非常重要,躲过一些不必要的困难,避免踩坑,想办法持续生存下去是关键。
牧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友好 奶牛友好 员工友好 社区友好
牧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是经济友好,牧场一定要盈利,只有盈利才能可持续。如果短期不能盈利,能否坚持下去继而考虑长期盈利也需要自己衡量。二是奶牛友好,提高奶牛舒适度,更好地关爱奶牛,发挥它的生产性能。第三是员工友好,只有发展员工、善待员工,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照顾奶牛,甚至员工能提出一些摆脱困境的办法。第四是社区友好。牧场不能污染环境,不能违背当地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要求等。同时,牧场还要做到连农带农,比如周边种植粗饲料,让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只有把以上几个友好关系做好了,才能真正让牧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任何一项做不好,牧场都是不可持续的。这也再次证明了牧业发展非常系统化,而且特别错综复杂。
加强顶层设计 引导奶业市场消费
从牧业发展角度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近几年各地忽然增加了很多牛,新建了很多牧场,这是一些地方政策因素推动的,是不是忽略了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在战略层面重新定位或引导。第二是引导奶业市场消费。当前状况下,更要正确引导牛奶消费,让其回归到农产品属性,提升全民的乳品消费意识。第三是牧场层面,如何让牧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外界环境不能控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生产运营做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未来仍要追求高产 关注奶牛培育新方向
首先,定义牧场发展阶段。比如在保证牧场生存没问题的情况下再扩群。高产是降低成本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但要有效提升单产,不能增加公斤奶成本,甚至影响牧场效益。
其次,随着科技进步,更好利用未来基因改良、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比如可能会有改善胰岛素功能的牛奶,对糖尿病病人有帮助。所以,奶牛遗传改良、繁育技术提升会不断推动奶牛培育,有效提升单产。第三,奶牛是生物资产,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年龄增长,生产性能逐渐下降,饲料消化率和抗病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如果单纯追求长寿,可能要花费更高的管理成本、更高的维护成本,甚至饲养成本都会增加,反过来会损害牧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平衡。所以,从以上三方面,我认为未来还是要追求单产。
卫岗多途径降本增效 提升单产 保证牛群健康 南京卫岗技术管理部 经理 淘汰低产牛 降低成本是牧场降本的有效措施
我认为减少无饲养价值的牛群,提高单产水平是牧场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卫岗自有牧场原奶全部交给加工厂生产,奶源销售有出路,但成本也控制得非常严格。今年很多上市牧业集团年报显示,大部分是亏损的,部分企业没有亏损,利润也明显下滑。很多社会化牧场经营非常困难,80%的牧场亏损,其他20%牧场也面临很棘手的问题,比如银行贷款不能周转,现金流短缺。
所以,淘汰低产牛,降低成本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高效是追求更高的饲料转化率和更低的成本
南京卫岗追求高效,高效必定会带来高产,但是高产不一定能实现高效。卫岗既有万头牧场,也有千头左右的小型牧场。2023年我们没有采取减群策略,也没有再次扩群,但是后备牛留养比例下降了50%,提高了成母牛的占比。现在南京卫岗成母牛占比是50%,今年底计划提高到60%,保证牧场现金流和盈利水平。
首先,我认为所谓高效一是更高的饲料转化率,二是更低的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主要策略是通过日粮配方的精细化设计,严格把控饲料原料质量,保证日粮制作精准性和稳定性,提升奶牛舒适度,加强各种应激管理。南京卫岗在提升泌乳牛饲料转化率上不断突破,目前泌乳牛饲料转化率在1.55以上,好的牧场能做到1.65左右,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40公斤。
其次,降低牧场泌乳牛的日粮干物质成本。对于没有可靠实验数据,市场占有率低的添加剂,现在牧场几乎都砍掉了。同时,高价原料要甄别使用,考虑性价比。但是围产牛和泌乳高峰期牛该投入的都没有减少,尤其是优质原料和必需添加剂,比如阴离子盐、酵母、过瘤胃氨基酸,目的是保证高产牛群的高峰产奶量和产后健康,最大限度提高核心牛群的饲料转化率,保证牛群健康。
另外,增加青贮和本地原料占比。高产牛玉米青贮用量,今年提高到了26公斤,还增加了啤酒糟的用量,但前提是质量稳定,存储和管理一定要做到良好。对于泌乳中后期牛和后备牛以控制体况和健康为主,可以增加本地化原料占比来降低成本,比如裹包青贮、稻草、麦秸、草颗粒、茶叶颗粒、啤酒糟,能用的原料尽可能用上,控制成母牛的公斤奶饲料成本和非泌乳牛的饲养成本,但是这些措施的前提是保证牛群的生长和健康。
降低死淘率 保证牛群健康 提升单产
我们在追求长寿的同时,也在追求单产提升,因为高产高效仍是降低公斤奶饲料成本的最佳策略。降产意味着饲料转化率降低,牧场管理成本提升。所以,高效、低成本核心是在保证牛群健康和可使用年限的前提下进行推动。南京卫岗2023年成母牛死淘率是22%,比计划低了三个百分点,产后60天死淘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逐步追赶行业龙头,今后争取控制到3%以内。
抓牧场基础管理 加强体系化建设
面对当前奶业形势,我们还是抓牧场基础管理,加强体系化建设,特别是通过技术监督,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地整体把控牧场管理,比如通过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固定牧场的各项管理。然后追踪结果,监控过程,通过高效管理,将整体泌乳牛单产提升到40公斤以上,而且健康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优化牛群结构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牛群 新疆天润牧业巴楚天润 副总经理 天润乳业牧业现有26个牧场,所有牛奶交售天润乳业,暂时没有“交奶难”的困扰。天润牧业以减群求高产为主,现有7个现代化牧场和19个传统牧场,大部分牛群在运动场里,部分牧场也存在满栏情况。首先,优化牛群结构,根据每个牧场的保本平衡点,对负利润牛进行淘汰处理。其次,加强后备牛选育,尽快归拢现金流。第三,降低牛群密度,提升舒适度。同时通过优化管理费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牛群中,让它们更加高产。我们现在总存栏6.5万头,目标是到年底优化到5万头牛,但是保留高产核心牛群,产量不减少。
满足高产牛群营养需求 其它牛尽量低投入 内蒙古杭锦后旗三道桥和平村 党支部书记 优化牛群结构 减少后备牛 解决现金流
内蒙古杭锦后旗三道桥和平村旗下有三个牧场,现存栏近8000头牛。我从事奶牛养殖行业已经28年了,2017年时我们三个股东合资筹建了内蒙古澳牧奶牛养殖场,设计规模2000头,目前存栏1790头。2019-2020年,我作为一名村书记,为了让和平村村民生活得更好,村支部发动村民建立了众诚牧业奶牛养殖合作社,设计规模5000头,目前存栏2800头。2022年,我们新建了内蒙古畜景双奶牛养殖场,设计规模5000头,现存栏3800头。借助行业的东风,近几年牧场发展比较快,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牛奶售价较低。
面对奶业困境,2023年开始优化牛群,即减群求高产,当时定位是把9吨以下的奶牛全部淘汰,同时减少后备牛。今年行业形势更加严峻,现在把10吨以下的牛群也全部淘汰。后备牛,包括小牛犊落地后,公犊不留,母犊只留核心育种牛群的20%左右,其他全部卖掉,解决现金流的难题。
满足高产牛营养需求 其它牛尽量低投入
在保证奶牛健康前提下,尽可能提升高产牛产量,将公斤奶成本降到最低,同时避免因高投入、高产出影响到奶牛健康长寿。另外,优化牛群结构,满足高产牛的营养需求,其余牛尽量低投入,维持正常生理需求即可,甚至可以提前停奶。
全国减少1/3存栏 市场才能更快恢复
当前行业形势下,我们每个牧场只能减牛去产能。全国减少30%的存栏,市场才能更快恢复。如果大家都不减少产能,可能3年都缓不过来。未来一个残酷的事实可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牧场能生存,中小牧场没有生存余地。
根据历史经验,大家都认为熬过低谷就是高峰,我认为未来行业会缓慢、薄利、艰难运行,今后不可能再出现“抢奶”现象了,因为现在奶业体量已经上来了,整体牛场数比较稳定,每个牧场牛群基本饱和,一旦行情好转,牛群数量可能立即就会恢复。
上一篇: 首届国际乳业创新大会召开,伊利以创新为抓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中国·行唐百万蛋种鸡产业园正式落成,每年可提供8000万只健母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