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裂蹄原因及防治措施
何勇 河南省信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随着
畜牧业的不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场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规模化猪场中时常有母猪出现关节肿大、蹄角质增生龟裂、蹄壳破裂等现象,造成母猪生产性能下降,过早淘汰,给养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
1.1品种和遗传因素
在品种选育中,人们只追求高瘦肉率、生长快、体重增加快等性能,忽略了肢蹄发育,导致部分母猪肢蹄发育纤细不够坚强,难以支撑发育较快的体重,造成肢蹄过度负重,发生蹄伤、蹄裂。如长白猪,大白,杜洛克等,尤其是青年长白猪多发,特别是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由于蹄垫的娇嫩,更容易磨伤感染,蹄角质龟裂,蹄壳破裂,而影响生产性能,导致提前淘汰。
1.2营养因素
母猪饲料的营养不均衡或不足,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如饲料中的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尤其是磷量不足,易造成蹄底裂;缺硒可引起关节炎、蹄变形、肌肉萎缩;缺生物素可引起蹄部横裂,蹄底易磨损。缺维生素D、硫、锌、锰及铜等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猪体代谢机能障碍,生长缓慢,发生蹄壳裂开,出血感染,脱毛等症。
1.3圈面因素
圈面结构与卫生状况也是引起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圈面的平滑度应适当,过于光滑种猪易滑倒,过于粗糙易造成蹄壳磨伤。水泥地面对猪蹄部的影响要大于其它地面,特别是未经清洗消毒的新建水泥圈面,由于呈碱性或腐蚀性,最易导致猪的肢蹄受损。草坪地面散养对猪蹄部的影响最小。圈面长期不卫生,一些病原生物容易从受伤的蹄部侵入,引发感染,加重病情。
1.4管理因素
缺乏运动和光照会造成种猪肢蹄发育不强,易导致此病发生。猪舍的保温措施不健全,每年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时发病率提高。蹄部外伤感染也易导致此病发生。饲养密度过大,猪只拥挤咬斗也易造成肢蹄受损,而导致此病发生。
1.5病理因素
发生口蹄疫、链球菌性关节炎、丹毒性关节炎、支原体性关节炎、嗜血杆菌性关节炎等病时均可引起蹄受损发病。
2防治措施
2.1科学选种
选育选择优良的种猪,改良肢蹄结构,使整个体型均衡发展,增强肢蹄结实度。选育出优秀个体,即繁殖性能高,四肢强壮的种猪。对于体型过大、肢蹄过于纤细、单位面积支撑骨负重过大、易引起肢蹄损伤的个体,立即淘汰,不留种用。
2.2增加饲料
营养喂给全价平衡的饲料,保证钙磷足够的供给量和适当的比例,保证锌、铜、硒、锰的充分供给。满足生物素的需要量,在饲料中添加2~3 mg/kg的生物素可预防和治疗本病。选择品质优良的预混料,如后备母猪专用料、怀孕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等。
2.3改善圈舍环境
圈面结构要合理,保持适当的光滑度和倾斜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漏缝地板的边缘要磨平。给后备母猪圈可以铺撒稻草、锯末、草木灰、干黄土等减少摩擦和打滑。圈舍要清洁干燥,在给圈舍使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后,要清洗干净,干燥后转入种猪。改善圈舍降温、保温设施,减少冲栏和防止猪蹄部受损。
2.4适当运动
保持种猪2 h/d以上的运动时间。运动场地要平整,软硬适中,不得过硬、过滑或有大沙粒,最好铺上10 cm左右的细沙。
2.5预防继发感染
设置脚浴池,在池里加入0.5%甲醛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并定期更换消毒液,可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初发生裂蹄的猪经消毒后,可在患处涂擦氧化锌软膏;有继发感染,肢蹄发生肿胀,可用安迪欣、青霉素、鱼石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经常观察猪蹄部,坚持日常消毒,发现蹄部发病立即采取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严重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上一篇: 一例雏鸡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断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