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危害和防控

师新川
天康制药 反刍技术服务专家
师新川,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江苏省泰州市“113”人才。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病毒3型等牛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疫苗研发和推广工作,并经常深入牧场一线进行技术服务工作,擅长牧场口蹄疫、布病、牛病毒性腹泻、牛结节性皮肤病等流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检测分析、疫苗免疫方案制定,免疫效果评估等,目前在国际国内发表多篇论文。
(本文根据天康牛人云课堂“规模牧场春防之BVDV&赤羽病、牛结节专场”专家讲课内容整理)
牛结节性皮肤病介绍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skin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所有牛均易感,不传染人,非人兽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目前农业农村部将其作为一类动物疫病管理。
病毒流行史 1929年,首次报道于赞比亚,被称为“伪荨麻疹”;
1943年,传入博茨瓦纳,并被命名为“恩加米兰牛病”;
1944年,蔓延到南非;
1953年至1954年,在德兰士瓦东部发生严重的疫情;
1957年,传入肯尼亚,与绵羊痘和山羊痘一并爆发;
1970年,蔓延至苏丹;
1974年,蔓延至尼日利亚;
1977年,毛里塔尼亚、马里、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发生;
2008年,毛里求斯(非洲岛国,距离非洲大陆2200公里)爆发;
2013年,土耳其、伊拉克、约旦、黎巴嫩首次发生;
2014年,阿塞拜疆、伊朗首次发生;
2016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阿尔巴尼亚、沙特阿拉伯、黑山共和国等国家发生;
我国的流行状况 流行形势:2019年8月在我国新疆伊犁首次检测到牛结节性皮肤病;2020年我国多地相继发生,疫情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扩大;202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暴发疑似病例;2022年全国牛结节病疫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流行特点:没有免疫山羊痘疫苗的牛场,基本都有疑似病例出现。同时,季节性差异不大,全年均有疑似病例发生,尤其5月份天气转暖蚊蝇增多时高发。现在的免疫程序一般是3月份普免一次,去年防控经验发现9月份以后仍有牛只出现疑似病例,但症状较轻,通过紧急接种能够迅速遏制住。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 LSDV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羊痘病毒属;与绵羊痘病毒(SPPV)、山羊痘病毒(GPV)同属于羊痘病毒属,三者同源性高达96%,存在交叉免疫原性。与牛痘病毒非同属;LSDV是大的双链DNA有囊膜的病毒,不易变异。另外,以细胞免疫为主,目前通用毒株都是活疫苗,灭活疫苗效果不太好。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就是全身皮肤广泛性结节、发热(39.5-41.5℃)、体表淋巴性肿大,口鼻眼部溃疡,鼻和眼部伴有分泌物,腿部水肿并跛行。发病率根据不同牧场和牛体状况差异很大,一般2%~45%,但是病死率通常小于10%。轻症病程7~8天,重症可达30天。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
比较难控制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潜伏期长,病毒流行传播不易发现;二是发病急,一旦发病不易控制,损失惨重。潜伏期一般11~35天左右,潜伏期内无任何症状;群体发病较急,一旦发病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对于个体,病症迅速恶化,结节从蹄部,乳房等处,迅速扩散至全身。
发病初期乳房、眼眶无毛区有红色斑点、小丘疹
上图是发病后期的牛,结节已经萎缩,形成了结痂,但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因为干皮痂里仍含有大量的病毒,如果结痂掉到土壤里,会导致其它牛感染,而且感染效率非常高。
犊牛发病更明显,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因为犊牛体质较弱,抵抗力低,病毒感染造成的危害更大。
其它病理变化 ◆发病牛呼吸道出现痘状瘢痕,气管黏膜充血,有大量黏液;
◆心脏出现痘状病变、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呈斑块状瘀血;
◆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
◆肝脏肿大,边缘钝圆;
◆胆囊肿大,为正常2~3倍,外壁出现痘状病变和出血斑;
◆脾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
◆胃黏膜出血有痘状瘢痕,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
传播途径及防控 疫病传播的三要素 (1)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及其产品和污染物,都要及时消毒处理;(2)传播途径:主要是昆虫(蚊、蝇、蠓、蜱等)在病牛和健康牛间叮咬;吸血虫媒活跃季节多发,但目前季节性差异已经不大;病牛和健康牛相互舔舐也会导致感染率较高。通过摄入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使用连续注射器不更换针头注射疫苗或药物也会导致感染。此外,感染公牛精液经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也会传染。(3)易感动物:主要是未打疫苗,无保护力的牛。
牛常见传染病传播系数(R0) 传染系数,又叫基本传染数(R0),是指在一个完全易感群体中(没有任何预防手段介入并且所有个体对此病原体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在可传染期间平均的感染数。可传染期从感染开始时算起,到传染性消失时结束。
研究表明,牛群中通过节肢动物间接传播的传播系数(R0)为15.7。而BVD PI牛的传染系数R0值是无穷大。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最小感染量及由感染系数确定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Macedonia2016毒株,400个CCID50的LSDV,足以感染6头牛中的2头,诱发全身结节性皮肤病,这说明很少量的病毒就会导致感染牛发病。
国外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建立了三种接触方式的传播模型:群体内群体间的间接接触;群体内直接接触或通过普通饮用水接触以及挤奶过程中的接触传播。
间接传播是唯一能够单独解释整个疫情动态的参数,其总体影响是所有其他可能传播途径加起来的5倍以上。每头感染牛1天,间接传播引起的R0值为15.7。因此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蚊蝇等飞行的吸血昆虫,这对LSD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防控LSD的关键就是要切断传播路径,消灭蚊虫。
疫苗防控研究 山羊痘疫苗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研究案例
俄罗斯一直使用山羊痘疫苗控制LSDV,尽管GTPV的疫苗表现出比LSDV减毒活疫苗稍低的效力,但它不会引起疫苗诱导的病毒血症、发热和疫苗接种后的临床症状,它是非常安全的。
埃塞俄比亚研究者发现,山羊痘疫苗接种牛后,牛体表现出更强的细胞免疫水平,能有效地预防LSDV。
根据国外防控经验,我国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发布《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规范中明确指出,每头牛使用山羊痘疫苗5头份进行免疫,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
以色列山羊痘疫苗应用效果的实地评估 在2012-2013年以色列LSD流行期间进行了一项实地研究,以评估商用疫苗预防LSD的效果。在研究开始前2-5个月,用102.5TCID50的弱毒山羊痘疫苗单剂量接种了15头奶牛,无任何不良反应。研究中免疫数量2338头奶牛,接种剂量是103.5TCID50/头山羊痘活疫苗(10倍山羊痘单剂量)。感染发病标准是发热(>39.5℃)、产奶量减少20%,则定义为发病严重病例。研究结果显示,保护率97.1%(免疫2338头奶牛,67头感染)。
约旦山羊痘疫苗应用效果的实地评估 约旦通过研究101个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农场,评估接种疫苗预防自然暴发LSD的价值和效果。
未接种疫苗的牧场发病及损失:未接种疫苗总发病率为42.6%,死亡率为10.2%,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下降和发热的牛场分别为100%、76.9%和92.3%。
接种疫苗的牧场发病及损失:接种疫苗的牧场总发病率为4.7%,死亡率为1%,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下降和发热的牛场分别占23.8%、21.4%和23.8%。
控制该病的关键是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覆盖率 2018年国外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控制该病的关键是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覆盖率。通过流行病学模型分析,假设疫苗接种有效率为65%,覆盖率为50%和90%,分别需要4年和3年的时间来消除LSDV。当疫苗接种有效率为80%至95%时,2年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为90%就足以消除LSDV。
疫苗的接种次数是有效性和覆盖率的保证。研究显示有效控制LSD的最低接种覆盖率是93.6%,牧场至少保证93.6%的牛群体免疫,才能达到稳定。
免疫方案及疫苗注射要点 免疫程序 常规免疫:每年3月份、9月份建议所有牛只普免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犊牛出生即可免疫5头份山羊痘疫苗,21~30天加强一次;非疫区地区,为减少工作量,提高免疫效率,犊牛可组批免疫。
紧急免疫:发病地区,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根据周边牧场发病情况,全群应加强免疫;正在发病的牧场中未发病牛只,紧急加强免疫10~20头份山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
通用免疫程序 疫苗稀释及注射 1.抽取5ml生理盐水;
2.加入至疫苗瓶内;
3.摇晃至充分溶解;
4.用12*20的针头,从疫苗瓶边缘处进针,扎入疫苗瓶内;
5.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拔下针头,按0.25ml/头牛抽取疫苗;
6.压上针头,整齐放入疫苗盒内。
另外,抽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因为它属于活疫苗,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疫苗活性会降低。此外,存放疫苗的盒子一定要找硬些的纸箱,不要用塑料袋,防止活塞推动,导致疫苗漏出剂量减少,影响免疫效果。
正确及时的免疫疫苗是防控的关键 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注意把控疫苗的温度。2.用细针头不要用粗针头,酒精千万不要渗进去;3.最好皮内注射,免疫效果最好。
另外,免疫疫苗一定要及时,不要等到牛发病了才免,这时候就晚了。此外,注射疫苗不会引起牛发病,山羊痘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发病后的处理及生物安全防范 发病后应对措施 母牛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使用退烧药,破溃结节涂抗菌药膏,腿部水肿,灌服镇痛消炎药物。如无治疗价值,迅速淘汰;育肥牛紧急淘汰。
病毒对环境的抵御力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 环境温度越低病毒越稳定。比如在坏死的皮肤结节内可存活1个月以上,干燥的痂皮存活35天,风干皮革中存活18天,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能保存15个月,55℃,2小时可灭活,65℃,30分钟可灭活,对强酸和强碱环境都很敏感,对阳光和含脂溶剂的去污剂也敏感。另外,易被醚(20%)、氯仿、福尔马林(1%)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等清洁剂灭活;易被苯酚(2%,15分钟)、次氯酸钠(2%~3%)、碘化合物(1:33稀释)、季铵盐(0.5%)灭活;虽然许多消毒剂能够杀灭该病毒,但消毒剂往往难以杀灭发病动物脱落的痘疹痂皮中的病毒。
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购牛前了解牛源地情况,不从疫区购买牛只;
◆新购牛隔离观察28天,检测不是感染牛方可混群;
◆控制疫区或发病场或高风险区的人、物、车来访,必要时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
◆对发病动物及污染物,实施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尽快消灭传染源;
◆对奶厅、料槽、水槽等牛只可能存在交叉感染区域严格消毒;
◆杀灭昆虫媒介,特别是每年2~3月份杀灭虫卵。
上一篇: 年底存栏3000头!阿拉善左旗永昊科技千头澳牛进场
下一篇: 2022生物发酵展-实力品牌云集,焕新“夏”一代智能产业,我们已准备就绪,就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