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王竟成 沈维力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畜牧局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畜牧兽医局
猪蛔虫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村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搞好猪蛔虫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农村养殖户的难题。由于农村养猪习惯散养、敞放,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散猪接触频繁,相互感染机会增多,重复感染严重,使蛔虫病的防治工作难度增加。笔者对如何防治猪蛔虫病提出粗略看法,供广大养猪者参考。
1 形态结构
猪蛔虫属线虫纲线形动物门,大型线虫,色白,稍显淡黄色或粉红色。虫体呈圆柱状,前端有 3 片唇,呈明显的“品”字形排列,雄虫长15~25 厘米,宽约 3 毫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2 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 25~40 厘米,宽约 5 毫米,虫体粗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 处与中 1/3 交接处附近的腹面中线上,尾部笔直。最外层凹凸不平,内含未分裂的卵胚,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内含不规则的屈尖颗粒。
2 发育史
猪蛔虫属于直接发育型,寄生于猪的小肠,雌雄交配后产生卵,虫卵随粪便一起排到体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胚细胞发育成第 1 期幼虫,再脱皮后形成第 2 期幼虫,达到感染期称为感染性虫卵,这段发育时间需要 2~3 星期。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壁血管,多数幼虫随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随后腔静脉进入右心。少数幼虫钻入肠细膜淋巴结,经胸导管,随淋巴系统进入右心,然后经肺进入肺泡,在肺泡内蜕皮 2 次,最后由支气管,气管和咽喉进入口腔,咽下后重新回到小肠,再蜕皮 1 次,发育成成虫。从感染到发育成成虫需要 2.0~2.5 个月,成虫的生存期为 7~10 个月。
3感染特性
猪蛔虫病猪和带虫猪都是主要的感染源,猪感染后每天排出大量虫卵,1 条雌虫每天产 20~50 万个虫卵,甚至可达140 万个,严重地污染了外界环境。虫卵的抵抗力强,重复感染率高。由于虫卵抵抗力强,耐低温,在零下 20~27℃都可生存 3 星期左右,在疏松湿润的土壤中可生存 1 年以上,一般的消毒药对虫卵对虫卵不起作用。在 2%福尔马林溶液中、虫卵不仅可以存活,而且还可以正常地发育。10%漂白粉溶液,3%克辽林溶液和 2%苛性钠溶液均不能杀灭虫卵。因此,再次感染率较大。虫卵的生命力和侵袭力强,可借助蚯蚓和蝇类而感染猪。对3~6个月龄的仔猪容易感染,以及在猪的饲料营养不足的情况下也易感染。
4诊断
4.1临床症状患病猪常表现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发育不良,体温升高,下痢,贫血,或有全身性黄疸。虫体过多阻塞肠道,呈剧烈腹痛,后期卧地不起,且体温下降、咳嗽、呕吐、磨牙,经 6~15天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等。
4.2 剖检症状在肝脏有直径为2~5 毫米的白斑,肺脏有局灶性出血性肺炎区,在小肠内可见成虫。
4.3 蛔虫性肺炎症状生前很难诊断,但可根据在仔猪中群发,肺炎症状6~15天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液检查嗜酸性细胞增多可确诊。
4.4 粪便检查成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可采取粪便作浮聚法检查,发现猪蛔虫可确诊。
5 治疗
肺炎期应用抗生素药物,防止微生物引起的肺炎合并症。成虫期选用左旋咪唑,按 8 毫升 / 千克体重用药,1 次口服;或按4.6 毫克 / 千克体重用药,1 次肌肉注射;丙硫咪唑按 10~20毫克 / 千克体重用药,1 次口服;精制敌百虫,按 100 毫克 / 千克体重用药,1 次混饲喂服;伊维菌素,按 0.3 毫克 / 千克体重用药,1 次皮下注射或口服;中药治疗,川楝子 15 克,雷丸 15克,鹤虱 15 克,槟榔 15 克,贯众 30 克,水煎去渣,1 次灌服;苦树二层皮 10 克,百部 10 克,水煎去渣,1 次灌服。
6 预防
防治猪蛔虫病应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做到“一改、一定、一搞、两保护”的措施。“一改”改变农村养猪习惯、改散放为圈养,从根本上杜绝由于散放造成的反复感染。“一定”即定期驱虫,成年猪每年春、秋季驱虫,春季仔猪在产后 35~40 天第 1 次驱虫,以后每隔 1.5 个月驱虫 1 次,直到 6 月龄为止;秋季仔猪在产后 50~55 天进行第 1 次驱虫,90日龄进行第 2 次驱虫,怀孕母猪在产前 3 个月驱虫 1 次。“一搞”即搞好粪便处理。
猪圈和运动场要勤换垫草,清除的粪便和垫草集中处理,进行生物热除虫。“两保护”即保护好饮水和饲料,防止被虫卵污染;保护好仔猪,应早期补料,断奶后公、母猪要分开饲养,仔猪料要营养充分,最好喂混合全价颗粒料。在危害严重的猪群,可在断奶后连续喂给少量抗蠕虫药物,防止各期蛔虫病,如饲料中加入0.05%~1.00%丙硫苯咪唑,连喂14天;或饮料中加入95微升/升的酒石酸噻吩嘧啶,在感染期连续应用。搞好蛔虫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猪只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工程。任务艰巨,难度极大,必须依靠合理饲养,改变饲养方式,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很好地杜绝蛔虫病的大面积发生,保证农村养殖业蓬勃发展。
上一篇: 微生物发酵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