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俗话说“肾脏是生命之源”,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肾脏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生产性能受阻,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多发而难以治愈等。
畜牧养殖肾脏损害的原因
霉菌污染
部分霉菌毒素具有肾毒性, 饲料被污染后,可引起肾功能的改变,这也是导致家禽肾肿的重要原因之一。霉菌毒素对肾脏的损坏表现为使肾小管发生变性而阻塞,发生炎症、坏死、尿酸盐沉积,导致痛风症。这也是当前部分疾病,如气囊炎、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病、肾脏疾病以及脾脏坏死等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
管理因素
饮水不足:饮水器发生堵塞而没有及时维修,控水时间过长,高温季节或长途运输都可导致机体脱水,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造成尿酸盐沉积,引起肾肿。
环境不良: 舍内温度不恒定 ,忽高忽低,容易诱发肾型传支并导致肾肿。另外,低温、高温、低湿、碱性饲料及冷应激等各种因素都可诱发肾肿。
疾病和药物因素
传染性疾病 : 肾肿是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继发症。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毒支原体、弧菌、沙门氏菌和球虫等,均能损害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尿酸盐排泄障碍。尤其是肾传支病毒对肉鸡危害更大, 可导致鸡只的大量死亡。
药物中毒 :磺胺类 、硝基呋喃类和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喹乙醇等药物在体内通过肾脏代谢, 对肾脏有潜在的毒性作用。 若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会造成肾脏损伤。尤其是磺胺类药物,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会发生中毒,并在肾中析出晶体,沉积在肾小管和输尿管中,影响肾机能,引起肾肿。大量抗菌药物的乱用和滥用在肉鸡中引起肾肿的现象经常发生。
食盐中毒、小苏打(碳酸氢钠 )中毒和钾离子供应不足都会诱发肾病的发生;严重脱水也会引起尿酸盐沉积。
饲料因素
蛋白质含量过高 : 饲喂全价饲料, 是肉鸡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产性能所必需的。然而,有些养鸡户片面追求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总认为蛋白含量越高越好。殊不知,蛋白质在体内可转化成尿酸,而尿酸进一步分解, 最后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若饲料中蛋白质分解为尿酸,血浆中尿酸含量增高, 超出肾脏排泄尿酸盐的能力,就会导致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并进而引起肾肿甚至痛风; 尿酸在肾内的蓄积又进一步影响尿酸的排除, 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导致了肾病的发生。
钙盐 、维生素 D 含量过多 ,钙磷比例不当:日粮中石粉、贝壳粉或骨粉超出机体的吸收和排泄能力, 大量的钙盐就会从血液中析出,沉积在肾脏,引起肾肿;维生素D 长期使用过量,可引起肾小管的营养不良性钙化而使肾脏损伤; 饲料中过多的钙或磷和尿酸结合成不溶性的尿酸盐,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盐沉积。
维生素 A 缺乏或失活:维生素 A具有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若日粮中维生素A 缺乏或被破坏失活 ,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造成肾小管的吸收和排泄障碍,从而导致尿酸盐沉积。
病理变化
疾病初期可以看到一侧或两侧肾肿胀,颜色变浅。 随着病情的持续,肾病症状加剧,可观察到肾出血。后期可见肾脏内尿酸盐沉积,呈花斑状。
畜牧养殖肾脏疾病治疗措施
引起肾脏疾病的原因复杂,常常是多种因素混合所致,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还应对症治疗。在饲料中定期加入祛除霉菌毒素的药物,解除霉菌毒素对肾脏的危害,保护肾功能。建议料中添加曲霉净(主要成分:白头翁、杨树花等),降解各种霉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及部分T-2 毒素和呕吐毒素等),消除霉菌毒素对家禽造成的免疫抑制和生长抑制。
保护肾功能。配合使用高效的液体多维素,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 A(鱼肝油)含量,可迅速修复受损上皮细胞、恢复和增强上皮细胞功能完整性,促进疾病恢复。3.2.3 抗病毒 、消炎 、驱虫和防继发感染。使用一些含转移因子、多肽、氨基酸等生物制剂。提高免疫功能,解除免疫抑制,增强抗病能力,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能解除因感染病毒引起的高热症状, 促进疾病的康复。
配合使用对肾脏刺激较小的通肾药,抑制尿酸形成,促进尿酸盐排除。破坏肾脏“和谐”的原因很多,在临床上还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判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肾脏受到损伤,同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畜牧养殖肾脏疾病发展预防
不盲目地提高蛋白质的水平 ,注意钙、磷的比例平衡。防止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控制蛋白的用量。不长期大剂量的连续使用磺胺类、喹乙醇、呋喃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对肾脏有刺激的药物,以防损害肾脏。经常检查供水线,保障饮水的充足。 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控水时间。重视鸡舍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严防冷、热应激。
上一篇: 鸡群体重不达标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