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鱼种越冬死亡原因分析及补救

鱼种越冬死亡原因分析及补救

    现在各地养殖商品鱼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培育鱼种和鱼种的越冬技术,尚未被广大渔民认识和掌握。鱼种越冬期间,特别在一些小型鱼池里,一般死亡率高达10%~20%,其死亡原因分析与补救措施如下。

  鱼种死亡原因

  鱼种小、体质差

  在越冬时期,大多数鱼类一般都不怎么摄食,活动量也少,新陈代谢缓慢。主要以积存在鱼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来维持生命。特别是规格太小的鱼种,体质差,在拉网并池过程中因受伤而感染水霉等疾病引起死亡。

  越冬水体严重缺氧

  造成缺氧的原因有:(1)池水清瘦,浮游植物数量少。(2)水体中因施肥、投饵以及鱼类代谢物积累,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太大。(3)野杂鱼太多或放养的鱼种密度过大引起缺氧。(4)生活或工厂污水流入水体,大量耗氧而引起溶氧不足。(5)土壤保水性能差,水位大量下降,水浅造成缺氧,鱼类活动空间减少。

  鱼体受伤

  在拉网并塘时,由于操作欠佳,造成鱼体受伤或鳞片擦落;病菌入侵也易死亡。

  管理不善

  未及时查看水体中的溶氧量,鱼种活动及水体变化等问题,或已发现不良状态没有及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致使鱼种死亡。越冬池塘漏水、水位过浅或冰层过厚、冰雪覆盖,也会造成池水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

  注水或增氧不当

  长时间盲目循环冲水或增氧,致使池塘水温迅速下降,鱼类被冻晕冻死。

  但其实搞好鱼种越冬并不难,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其所需,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就能提高鱼种的越冬成活率。

  保持一定的水温。鱼类虽是变温动物,但当水温降至1-0℃时,一般温水性鱼类进入麻痹状态。水温低至0。5℃以下时,鱼类也会死亡。因此,越冬鱼池的水温最低应保持在4℃以上。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的地区较冷,出现长时间的冰霜冻,在此期间可采取如下一些办法提高水温:⑴加注新水,提高水温;⑵在水面上撒放稻草;⑶在越冬池北面搭设挡风屏障;⑷在池塘近水处施放猪、牛粪。这些保温措施应在严寒来临之前做好。

  适当投食保膘。一般温水性鱼类,当水温下降到10℃左右,对其食欲虽有影响,但其消化机能并不很弱,对肥、饲仍有一定的需求。当水温下降到7℃时,鲢、鳙鱼还会少量滤食,草食鱼类也会到水面吃草(白菜叶等青料),水温下降到4℃时鱼种才呈休眠状态。而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水温很低的时间不很长,如果鱼种进入越冬后就不给食,使它们处于饥饿状态,那么越冬前体内脂肪、蛋白质等的能量储存是不足以使鱼种熬过漫长的冬季的。

  密度应适中。随着水温下降,鱼类活动量相应减少,耗氧量也相应降低,所以,越冬鱼种的密度可适当大于饲养期。但不能盲目增加密度,同时,不同品种、规格的鱼种耗氧情况不同,放养时要留有余地,一般以水中含氧量降低到3毫克/升时为限,但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放氧量也低,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作为安全系数。管理中应定期测量水中溶氧。越冬鱼种放养密度究竟以多少为佳,这要看鱼种的大小和品种、鱼池条件、地理位置等而定。在长江以南地区,鱼种规格11厘米左右,水深1。5米,一般亩放1。5-2万尾,如果水源条件好,池塘游泥少,可适当多放些;水深在1。5米以下,鱼种规格达13-20厘米,进水困难的池塘,其放养量应减少20%左右。

 

 

 

上一篇: 科学控制肉鸡饲养密度 增产增收益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