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已故科学家钱学森这样论述沙产业。在最早实践该构想的中国西部内陆省份甘肃,沙产业让黑河下游沿岸生态得以恢复。
16日在中国兰州举办的“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上,甘肃省副省长郝远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示范推广,甘肃河西走廊沙区广布的武威、张掖等地依据“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发展节水农业、特色产业,先后利用治沙贴息贷款3.15亿元、开发沙草产业项目366个,建立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有力促进了沙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并使当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其中最明显和最直观的效果是黑河下游沿岸生态的恢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众所周知,但对钱学森晚年提出的另一重要理论构想——沙产业,公众知之甚少。甘肃正是这一构想的萌发地,也是沙产业实践的发端省份。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甘肃的沙漠戈壁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受风沙侵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在甘肃从事国防科研工作时,看到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难,便思考如何利用沙漠的光热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沙区特色产业。 1984年5月,钱学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开发沙区特色资源,使不毛之地变为沃土”的“沙产业”设想。
1994年,甘肃省率先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将该构想转化为实践。如今,沙产业理论已在中国西部的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等省区有了二十余年的成功探索。沙产业的实践为中国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和沿沙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正在兰州参加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国际治沙技术培训班”的亚非各国学员,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当天的学术论坛开幕式。
上一篇: 羊养殖产业化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