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乳业中外之争 源自缺乏信任

乳业中外之争 源自缺乏信任

    2008年中国乳业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国产奶粉信任度降至极低,国产奶粉质量深受妈妈们的质疑,“洋奶粉”一举大肆进攻中国奶粉市场,2009-2011三年间,“洋奶粉”进口量翻了三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奶粉进口量已超过2009年全年总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奶粉市场。正是这种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才会出现明治奶粉双重标准引发的质疑,根本上是对中国乳业的质疑,而在国内乳企无力改变现状的背景之下,才会有施恩、澳优等一个个"假洋鬼子"。

   明治供华奶粉使用中国国标

   明治奶粉近日在深圳召开发布会,表示明治已将生产基地由日本迁至澳大利亚。同时公司负责人承认明治供中国奶粉确实使用中国国标生产,但质量上不会有影响。不少中国消费者却不认可这一说法,双重标准曝光后或将流失客户群。

   明治乳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木藤在发布会上表示,明治奶粉供日本本土和中国市场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本土销售的是日文原装的奶粉,而新供中国市场的是珍爱系列。日文原装的奶粉原则上不供应中国市场,只供日本本国使用。他强调,使用中国国标主要影响的是营养指标,因为各个国家规定的营养指标确实存在差异,而不是对质量标准的直接影响,"明治奶粉有自己的一套质量体系,消费者可以放心。 "

   记者昨天就此问题向明治乳业上海公司求证,其市场部人士表示仅接受邮件采访,随后发来了统一回复,表示"全新的‘珍爱系列’产品不仅全部采用澳洲奶源,并以高度严谨的日本先端技术为保障,在澳洲工厂中生产、包装,以原装原罐直接进口到中国。根据中国法律,所有进口产品都必须符合国家发布实施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标准"。但对于记者询问明治采取双重标准是否出于成本考虑,以及明治在其他国家销售的婴幼儿奶粉是否也按照他国标准生产等问题,该人士没有给出任何答复。

   澳优奶粉被指"披着洋皮"

   澳优奶粉近日也陷入了"中外之争",因为奶源地在国外,澳优一直宣称自己为"洋奶粉",但记者发现所谓的"洋奶粉"仅在中国销售,澳优公司也是一家注册在湖南的国内企业。

   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重申,旗下品牌"能力多"为原装进口;A选、优选分装系列为奶源100%进口,国内分装。国内外不同的包装价格相差百元。

   此次澳优奶粉回应外界对其身份的质疑并非首次。 2009年10月,部分媒体称澳优奶粉疑似"披着国际化外衣的‘假洋鬼子’",公司总部实际上是湖南的一家贴牌商。澳优奶粉CEO陈远荣则宣称,澳优奶粉是"国外产品与本国品牌相结合"的国际化企业。

   在香港上市的澳优奶粉在上周宣布增持荷兰乳制品公司海普凯诺集团的股份,并以持股51%成为其最大控股股东,希望以此举坐实自己的"洋身份"。有百年历史的海普凯诺是荷兰婴幼儿乳业鼻祖,在荷兰有着成熟和充足的奶源、3万吨以上的奶粉加工能力和完整的奶粉生产产业链。此举被业内人士分析为,澳优逐步摆脱国内品牌制约,追求国际化发展之举。

   乳业"中外之争"源自缺乏信任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国际化公司销往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当地标准是一种广泛做法,明治此举算得上合情合理,但由于日本乳业标准总体严格于中国,此举确实可以节约成本。生产标准越高,成本自然越高。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相较国产奶粉,日本奶粉存在高标准严要求等优势。如今明治奶粉的差异化标准必将损害日本奶粉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消费者所追寻和信任的奶粉安全保障瞬间崩塌,这将改变部分消费者的选择倾向,导致明治奶粉销量出现下滑。

   无论是明治奶粉双重标准引发中国消费者的不信任,还是澳优等国内品牌披"洋皮",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不信任。 "国家标准、监管能力及企业整体素质等因素都是消费者无法信任的主要对象。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等均作出许多努力,但频频曝光的奶粉安全事故仍然让消费者质疑我国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等是否具备保障奶粉安全的能力。 "周思然感叹,消费者这种普遍的认知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国乳业的悲哀。


 

上一篇: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三补一建"政策作用大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