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疫情下的机会,新一轮资本养猪热潮起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辽宁沈阳市沈北新区出现1起非洲猪瘟疫情,这是国内首起非洲猪瘟疫情。此后,不断有新的疫情出现,发生疫情的地区也逐渐增加。截止12月20日,国内已有23个省(直辖市、区)出现超过90起家猪和野猪非洲猪瘟疫情,因疫情直接扑杀的生猪也超过60万头。受疫情影响,全国生猪跨省调运几乎全面受限,目前仅海南暂未受影响。
目前我国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主要从扑杀和切断传播途径两个方面着手。对疫区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强制扑杀的生猪按照800-1200元/头标准进行补贴,6周后验收合格后解除封锁,并至少空栏6个月。根据官方的调查结果,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个,生猪跨区域调运、餐厨剩余物喂猪、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所以,生猪调运、泔水喂猪、运输车辆管理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目前,餐厨剩余物喂猪已经全面叫停,而对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管控也在持续升级,发生疫情及疫情相邻省份暂停生猪跨省调运,暂时关闭疫情省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省内发生两起及以上疫情,且发生疫情处于两个及以上不同的市,暂停生猪产品跨省流通。12月1日起,生猪运输车辆必需符合相关条件,并通过备案,必需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等。
从国外经验来看,根除非洲猪瘟很难,西班牙用了35年,葡萄牙用了33年,巴西用了6年。显然,非洲猪瘟很难在短时间内扑灭,这极可能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对于国内养猪业来说,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非洲猪瘟或将常态化,生猪限调或将持续,而疫情防控也可能进一步升级,其对国内生猪产业的影响还可能持续加大。
生猪流通受限,产销价格分化 为防止非洲猪瘟扩散,农业农村部多次发文要求严控生猪调运。尤其是9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文,要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省份及相邻省份暂停生猪跨省调运,发生疫情的省份同时关闭省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限调令发布后,生猪跨省调运数量骤降,今年上半年周度生猪跨省调运数量最高达到250万头,至11月,已经降至5万头以下。受此影响,产销区间猪源不平衡情况加剧,北方主产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猪价出现大幅下跌,跌至5元/斤以下,同时南方主销区猪价大幅上涨,浙江地区猪价率先突破10元/斤。
11月以来,不少疫区陆续解封,但同时仍有新的疫情出现,生猪跨省调运范围有增无减,与此同时,生猪产品流通情况明显增加,产销区间猪源供需不平衡情况有所缓解,浙江等高价区域猪价出现一定调整。但供需不平衡情况依然突出,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主销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猪价出现大幅上涨,四川猪价突破10元/斤,而产区价格整体依然低迷,东北猪价仍未突破5元/斤,产销区间价差进一步扩大。
产能加速去化,猪周期进程改写 生猪限调之下,主产区卖猪难问题持续,大量生猪被动压栏,由于猪价大幅下跌,远远低于成本线,养殖亏损较为严重,越压亏损幅度越大,尤其是小规模猪场和散户。部分规模养殖场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规模企业扩张速度明显放缓,部分甚至缩减产能。此外,限调令也直接影响了种猪和仔猪的流通,仔猪价格大幅下跌,刺激市场加剧淘汰母猪。从农业农村部监测的生猪存栏数据看,2018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6.9%,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同比降幅自9月以来连续扩大,生猪存栏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2.9%。此外,近几年虽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但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量却在持续快速增长中,而根据协会的监测数据,2018年3季度,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首度由升转降,规模养殖场扩张陷入停顿甚至略有收缩,也进一步说明全行业的产能在加速去化,猪周期拐点提前,后期猪价上涨渐近。
生猪流通方式调整,调肉逐渐取代调猪 早在今年3月发布5月起执行的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第一条就明确,要鼓励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10月10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提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统筹利用好屠宰企业剩余产能,实现就近屠宰。推动主销区与主产区有效衔接,加快调整重构肉品供应链,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和新型肉品供给体系,确保肉品供给充足。
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完善活畜禽长途调运监管措施,切实加强调运监管,鼓励畜禽产品冷链运输、冷鲜上市,运输生猪等活畜禽的车辆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而运输鲜、冻畜禽肉等动物产品的车辆可继续享受原有的“绿色通道”政策。
1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强化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屠宰,尽可能减少生猪长距离调运,确保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稳定。
11月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提出,要统筹疫病防控和生产供给,高度重视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防控,充分利用现有屠宰能力,尽快实现从“调猪”向“调肉”转变。
在生猪调运受限,调运成本提高,而当前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提高生猪屠宰产能利用率、就地屠宰,鼓励畜禽产品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从“调猪”向“调肉”转变是解决产销区间猪肉供需不平衡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行业发展趋势所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将加速这一过程的转变。而随着这一进程,屠宰产业布局也将相应出现调整。目前的屠宰产能更多的是在主销区,而今后则必然将加大在主产区的布局。而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必然将加速全产业链的建设,尤其是屠宰端的布局,甚至推动更多的养殖企业向食品企业转型。
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进程提速 从已发生的几十起非洲猪瘟疫情来看,小规模猪场、散户中招占多数,主要的原因是小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相对薄弱,而规模猪场在猪场隔离、饲料安全、防疫等方面要更有优势,抗疫情风险能力较高。从这方面看,非洲猪瘟对小猪场的影响更大。
此外,为了解决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生猪出栏受阻、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屠宰猪源紧张等严峻问题,确保市场肉价稳定和供应充足,很多地区也出台了点对点调运的政策,包括省际间的调运和省内调运,比如吉林、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而显然,这一政策更利好大型养殖场,产区小规模养殖场和散户出栏压力有增无减。
此外,继环保之后,小规模养殖场和散户或面临新一轮的清退。10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文要求加强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文件提出,规模化猪场是猪肉市场供给的主要来源,种猪场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根基。要保护好“两场”的生产能力,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快推动“两场”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逐步弃养、退养,构建周边地区生物安全屏障。
地方上相关文件也有出台,12月13日,山西长治市发布《关于庭院养猪弃养退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严峻,庭院养猪在封闭管理,消毒灭源等生物安全措施落实方面存在较大隐患,甚至对周边中大猪场和种猪场造成威胁,要求在2019年2月1日之前全面完成居民区庭院养猪弃养退养工作。
在疫情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政策引导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小规模养殖场、散户或加速退出,规模化进程将提速。
南猪北养面临挑战,生猪养殖布局或重整 南方地区曾是传统养猪的重点区域,但近几年受环保的影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很多地区开展大力度的猪场清退行动,同时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政策积极引导生猪产能北移,引导产能向玉米主产区转移。从 2015 年以来,众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蜂拥至东北等潜力增长区域投资养猪,仅温氏、牧原、正邦、天邦、大北农等上市企业在东北的规划产能就已经超过3000万头。
非洲猪瘟、生猪限调之下,产销猪源供需不平衡,一系列问题凸显,市场对南猪北养的质疑声开始出现。但理性看,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和南猪北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下,由于相关配套并未跟上,新的问题相应产生,比如在生猪外调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正常销售。
从当前情况看,生猪限调政策短期不会放松,意味着全国生猪市场的供求突变情况仍将持续。虽然推动生猪产品调运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产销区间的供需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产销区间猪价巨大差异仍将继续存在,在产区猪价长期低迷,养殖场户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必然会推动大量养殖场户退出,产能下降,而南方主销区在供应不足,猪价大涨,养殖利润高企的情况下,市场补栏、扩栏的情况也会出现,甚至地方也可能会鼓励养猪,全国生猪产能结构可能会面临重整。比如浙江,其实早在2017年就表示要恢复一定的养殖规模,提高本地供应能力,而养猪大户新希望也在近日表示,公司会根据目前非洲猪瘟的情况,适当调整一下区域布局。
而12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调整优化生猪生产流通方式,从长期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要求出发,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切实加大屠宰产能布局调整,支持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生猪长途调运。高层的表态,或使得生猪养殖布局重新调整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简而言之,生猪养殖布局重新调整,南猪北养进程或将放缓,而南猪南养则有望适度恢复,但不会是南猪北养的彻底逆转。
上市猪企股权更迭潮,新一轮资本养猪热 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之下,无论是规模企业还是小养殖场户,其实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大户小户谁先倒下其实也尚未可知。从规模养殖企业尤其是上市猪企的情况来看,在主产区出栏占比较高的养殖企业显然承受更大的压力,比如天邦、正邦等,在主销区出栏占比较高的养殖企业受影响较小甚至反可能受益,比如温氏。
受累于业绩下滑及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股权等风险,近期,上市猪企股权更迭情况异常突出。
11月22日,天邦股份正式确认国企浙江省农发集团将以6.96亿元的价格收购其10%股权,收购完成后,农发集团将成为天邦第三大股东。天邦是浙江省内生猪出栏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为完整的生猪养殖产业链。而农发集团是浙江省政府直属唯一以粮农为主业的功能性国有企业,也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集团旨在通过成为公司的战略投资人,建立与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
12月2日,大北农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邵根伙就股权转让与首农食品集团开展沟通与磋商,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就战略合作达成初步共识,并可能涉及控制权变更。
12月10日,唐人神公告称,控股股东湖南唐人神控股拟将其所持有的公司58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6.9331%)协议转让给湖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湖南资管是湖南省政府100%控股的子公司。
12月10日,金新农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舟山大成欣农正在筹划将其所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合计9400万股普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4.70%)转让给粤港澳湾区联控或其指定方。交易完成后,湾区联控或其指定方将成为金新农的控股股东。
上市猪企股权更迭潮的背后,折射出部分规模养殖企业在业绩、经营方面面临难题,但对于接盘方来说,其中有不少属于溢价收购,很明显也是看中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机会,从这方面看,或许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养猪热潮兴起,而这一次,不乏国资的身影。
上一篇: 限制调运政策对区域猪价和产能的影响
下一篇: 厄瓜多尔争取“零关税”,中国对虾养殖又将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