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养殖产业火爆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和乱象
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人工捕杀食用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逐渐兴起,这不仅成为保护、发展、繁衍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迎合市场需求、养殖户创收的新项目。产业火爆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乱象,如何解决?
行业谣传乱象之一:黑斑蛙种苗是从美国引进的 黑斑蛙大规模人工驯养,那要从2010年湖南益阳开始追溯,在此期间出了一名黑斑蛙人工驯养的传奇人物,而我有幸很早就与此位人物结为朋友,从他那里我得知,他的第一手种蛙来自于何处,其实他的第一手种蛙来自于野外,通过自己不断的人工驯养,开始了自己的驯养之路,寻其根本,这位黑斑蛙养殖传奇人物并不是从美国引进的种苗,而是通过中国本土的黑斑蛙驯养转变而来,但是一些人利用此位传奇人物的名声,拿着第三代,第四代种苗就敢招摇撞骗说是从美国进口的,望大家耳聪目明,分辨清楚!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黑斑蛙的一些常识: 1、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2、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冬眠,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4-7月繁殖,每次产卵2-3.5千粒,栖息于海拔500-1000米间的水域及附近的草丛中,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俄罗斯联邦。
行业谣传乱象之二:蝌蚪期间,饲料蛋白越高越好 我们但凡了解一些关于黑斑蛙常识的,都不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话。黑斑蛙在蝌蚪时期,主要是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此时还拖着尾巴,其行动不便,此阶段的蝌蚪不怎么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
经过笔者3年的实地跟踪,对数十家养殖场一首资料的掌握:黑斑蛙在蝌蚪期间,主要是吃浮游植物为主,少量的浮游动物以及有机质,投高蛋白的饲料只会造成浪费和加重蝌蚪肝胆的负担,所以在此期间,不宜投食高蛋白的饲料,主要是肥水为主。一些人(这些人,大家很明白是指那些人),鼓吹高蛋白投食蝌蚪,最终导致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后期养殖困难的窘相,实则坑害养殖朋友!
行业谣传乱象之三:放苗时,放得越多越好 随着黑斑蛙养殖的风靡,很多的资本涌入养殖青蛙的行业,但是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盲目跟风和听从,最后导致养殖失败!现如今的黑斑蛙养殖,面临着技术不成熟,用药不规范,苗种退化等现象。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味的追求高产,那势必会加重养殖的风险!而现在很多的养殖老板为了能够多卖一点苗种,鼓励别人一亩投放50万尾,30万尾,有的稍微良心发现,一亩20万尾的,我在想,这些老板在自己养殖的时候有没有放到那么多?自己的养殖技术可不可以达到那么高的密度?没有必要忽悠新手,在每个行业,赚该赚的钱即可,不用搞得那么乌烟瘴气!
对于放苗,笔者根据多家养殖场成功的放养密度综合考虑,建议大家按照亩投12万尾左右为佳,新手更要适当的调整了!毕竟现在的苗种退化严重,养殖高密度,自然伴随着高风险的养殖成本,至于那些钱多任性的养殖朋友,则可以放开手脚。
行业谣传乱象之四:神药遍地横行,养殖技术牛逼哄哄! 因为黑斑蛙养殖兴起的时间不久,每年新增的养殖新手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对技术非常的渴望,对病害无可适从!很多迷之自信的江湖高手看到了此时的商机,到处倒卖自己的技术和狗皮膏药,到处招摇撞骗,请各位养殖朋友们擦亮你们的双眼,不要被这些表象蒙蔽了,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个行业不存在什么神药,也不存在什么包养殖成功的技术,切记不可病急乱投医,切记不可虚言当真知。踏踏实实的养殖,综合别人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的问题,自己掌控好自己的养殖场才是关键。
与大家分享一些养殖成功大户的经验:通过对环境的养护+养殖动物的养护+科学的管理,这才是真正的养殖。
上一篇: 生猪价格“跌跌不休” 养猪户该如何应对
下一篇: 民和股份:曾经的白羽鸡第一股如何挣脱鸡周期困境?